这句话可以有很多更深层次的解读,比如艺术的精英主义,比如社会主义制度中的艺术普及,比如最为根源的体制问题,等等。这里聊一个很小的表面化问题,美术馆的有价门票本身有没有意义?
美术馆也是经营实体——通过售卖作品赢利的小部分画廊性质的私人美术馆不完全在这一讨论范围内——美术馆都强调非盈利性,但非盈利的经营实体也是经营实体。管理和经营的目的往大了说是为了保护和展示人类审美和智慧的结晶、提升公民审美水平和文化水准等等宏图伟愿,往小了说就是一个服务设施,服务社区民众的视觉,进而通过感官影响人心理上的自尊感、荣誉感和道德水准等。这是政府或私人投资者的管理需要,通过划拨资金来实现,但资金的运用怎样才算到位,也就是俗话说的花钱怎么才能花到点子上,这是美术馆的管理人员需要考虑的。收藏什么样的作品值得?做谁的展览不值得?如何评判里面的钱花得值得还是不值得,目前没有通用的标准,标准缺失是艺术市场的普遍问题,美术馆当然不能幸免。而没有标准价值的价格,在市场中是不合理的存在,以规范化的操作来对应不合理的形式,很可能导致不合理的结果,比如让人无法理解的暴利或者没有理由的破产。
与演出、电影、景点等同样收取门票的场所不同,门票对美术馆来说是一笔几乎谈不上“收入”的收入,比如一个为期一月的展览,运输、保费、水电、布展等费用加起来可能数十万甚至上百万,而参观人数日均100——扣除免费赠票后,这个数字对普通的国内美术馆来说比较常见——加起来只有三千观众,以人均10元门票计算不过三万左右,还不够展览花费的零头。而对经营得好的美术馆来说,这笔收入只不过是锦上添花,比如上海美术馆的门票是20元,但四个展览中有三个都收取了可观的场租费,美术馆没有门票收入也不会亏损。因此对大多数美术馆来说,说门票“可有可无”并不为过。
同时门票也并未构成一个可以划分消费者群体的准入门槛。国内的博物馆、纪念馆从2008年开始逐步免费,美术馆和公共图书馆从2011年开始免费,在此之前市级博物馆门票普遍在5到10元甚至还有一元两元的票价,省级、国家级博物馆门票也以20到30元为常见价格。美术馆的门票定价也基本维持在这一区间内,这笔费用在今天的物价条件下不过是一顿饭钱。同时博物馆、美术馆的受众以接受过教育、有文化需求的群体为主,经济最拮据的底层群体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博物馆和美术馆没有需求。有些社会媒体曾煽情地假想,流浪汉也可以从此“徜徉美的海洋,接受美的教育”,事实上对参观美术馆有需求的群体依然是学生、老人和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今天依然普遍适用。
那么回到起点,门票既然不能作为美术馆的准入门槛,作为收入又只是极其微小的部分,美术馆想要依靠门票来生存显然难上加难——高价格的特展除外,比如前两年在上海、成都等地巡展的毕加索原作展,门票定价最高有超过百元的档次,但此类展览毕竟是极少数。这种情况下,美术馆门票对观众个体的心理影响,已经远远大过其总体的经济价值。中国人常说“值回票价”这种话,意味着观众会根据付出的价格来评价自己的所得,免费的东西无法定价,也无法评判——这与市场中不标准的定价往往导致不合理的结果异曲同工。
这样看来,美术馆门票似乎并无存在的必要,以致于2008年和2011年逐步取消博物馆、纪念馆门票和美术馆、图书馆门票后,除媒体之外,民间也一派叫好声,大家都似乎已经预见到“全民参观”的盛况。根据媒体公布的数据,在2011年以前实行“免费日”政策而非全年免费的上海美术馆在免费日的参观流量确实高于收费日,可是正如平时的收费高速在节假限免日车流量剧增,半免半收费的政策反而比全年免费更能刺激客流。位居上海市中心、毗邻南京路、距外滩不远的上海美术馆已经景点化,这是其它大多数美术馆不具备的优势。搬迁到曾经的世博中国馆,现在的“中华艺术宫”依然走的是景点化路线。相比之下在二沙岛上的广州美术馆和远离市区的深圳OCAT等同样在圈内口碑良好的美术馆就缺乏如此的“群众基础”。对大多数美术馆来说,若非艺术专业学生或者爱好者,专程到美术馆来观展的普通游客并不多,但收不收门票对普通观众的影响更大,而对业内人士几乎没有影响。
既然本文反复说明“收门票对普通观众/个体的影响更大”,似乎应该交代一下其影响到底是什么影响——这个问题已经脱离了美术馆和艺术专业的范畴,在市场经济和心理学的书籍中早已被研究透彻,简言之,人的潜意识中如果自己没有付出,那么获得一定会相应被低估。即使是一元钱的标志性收取,也比“免费”更值得重视。换句话说,因为美术馆、博物馆的免费,让观众在潜意识里低估了观展的机会和展出作品,这个低估往往不会很明确地显示出来,但长期累积对整个行业都是隐形的损害。
所以相比全年免费观展所带来的客流,个人认为还是有价门票“买来”的心理定位更重要。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