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与传承——中国艺术品市场征信论坛暨中国艺术品鉴证备案中国行在钓鱼台首站启动
8月28日下午,由雅昌文化集团主办,雅昌艺术网承办,文化部市场司、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市文化局作为支持单位的“诚信与传承”中国艺术品市场征信论坛暨中国艺术品鉴证备案中国行启动仪式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
论坛与启动仪式邀请了包括文化部市场司副司长庹祖海,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关宇,中国美术家协会秘书长刘健,艺术家卢禹舜、袁武、姚明京、范扬、赵建成,佳士得中国区执行董事蔡金青,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副总裁胡妍妍等重要嘉宾。七位嘉宾在论坛现场发言,从政府角度解读艺术品市场管理工作和出台的规范政策,从艺术产业链剖析艺术品的鉴定问题及艺术品市场对于鉴定手段的需求,深入探讨科技能否带来艺术品鉴证革命,解读“中国艺术品鉴证备案服务”产品数据库其科技实力和核心价值,以及与传统鉴定方法的区别。
上世纪90年代初,以“92北京国际拍卖会”为标志,中国艺术品市场开始起步,经过20余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形成年交易额2000亿元以上的规模。2010年艺术品拍卖市场就已经跃居世界第一,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北京作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中心亟需在全球艺术市场规范化过程中发挥更大的领头羊作用,才能从目前的区域型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发展成为真正的世界性市场和全球艺术交易中心。而这首先要从政策引导、平台建设和机制建设三方面解决艺术市场的基础建设问题,解决艺术行业诚信体系问题。
在当今的艺术品市场中,传承有序、著录可信的艺术品一直是拍场藏家相互追逐的对象,所以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问题都指向艺术品能否做到“流传有序”的基础之上。纵观中国的艺术品历史,《宣和画谱》、《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书画编著都成为后人收藏和鉴定艺术品的重要证据。
当代艺术品由于缺少清晰的流传记录,缺少可供查证的证据系统,市场中艺术品的不可追溯性和产业链中的漏洞让造假者趁机而入,从而让当下市场的造假现象比以往任何时代都严重,最终使得艺术家的市场一旦形成,就引来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造假现象;伪作、赝品一旦充斥市场,“辨伪”的需求又随之而来,从而使得信誉莫辨的鉴定机构构成新的乱局——从作品的真假混乱,到鉴定的真假混乱——由此带来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三个严重问题:一、一级市场假货横行,诚信缺失,先天不足;二、二级市场 “拍假”严重;三、在这种不信任的现实下,二级市场相对强势,挤压一级市场发育空间。标准、规范缺失导致的行业壁垒,“造假、售假、拍假”的行业现实,极大地限制了艺术品新买家和新卖家的入场,极大地动摇了艺术市场深入繁荣的根基。
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市文化局办公室于今年5月发布《北京市艺术品鉴定工作试点方案》,提出将分试点进行司法鉴定、艺术鉴定和技术鉴定的具体操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对各种鉴定方法进行整合规范,其中便提出了要开发艺术品信息认证系统,建立艺术品档案库和艺术品身份证认证系统。北京雅昌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五家单位成为北京艺术品鉴定首批试点单位。
雅昌鉴证备案中心所建立的艺术品“身份证”制度,意味着“鉴证备案”不仅要对艺术品进行艺术家本人鉴定,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和引进科技鉴定的平台,并结合雅昌集团二十年来的艺术品数据库的领先优势,通过艺术家本人和科技鉴证,完成对鉴证艺术品的包括作者、年代、艺术门类等在内的艺术品身份信息的锁定;通过数据库备案和查询,对接政府艺术品诚信数据库系统,实现对庞大的艺术品市场的规范化管理。
当代艺术品有了“身份证”,投资者或者消费者就可以大大降低购买风险,同时在金融服务、保险、价值评估、托管、运输、展览、出租、质押等服务领域以此作为艺术品的标识,促进艺术品市场的更大活跃和更大繁荣。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