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家彭德都画画去了,谁来搞批评呢?
0条评论 2013-09-13 10:58:03 来源:华商报 作者:富筱琦

彭德油画作品《人类遗迹-自由女神》

彭德油画作品《人类遗迹-自由女神》

彭德油画作品《人类遗迹-基督山》

彭德油画作品《人类遗迹-基督山》

彭德

彭德

批评家彭德的四幅油画作品《人类遗迹》系列首次亮相《该》展,彭德还以批评家身份推荐了其他艺术家参加了《2013》展,以油画家和批评家身份同时站在台前的彭德,是这两次画展最大的亮点。批评家能不能画画?他们的作品能不能参加展览?批评家的作品由谁来批评?他们的作品参展是追求艺术自由还是追求商业?这四大疑问引发世人联想。

1 、批评家一定要画画吗

应该说,彭德画画不是批评家中的先例。批评家搞创作、做展览确实是一个近几年出现的新现象。比如邵大箴、水天中、卢辅圣都在举办一些大型的画展,这些批评家很多都是业界很有名望的资深专家,很多人成为批评家之前就开始画国画或者油画。

批评家一定要画画吗?采访中,国家美术馆评审委员会专家李杰民,西安著名出版人李建森,收藏家张怀清,陕西省美协秘书长、一级美术师刘奇伟,青年批评家郑伟斌都认为批评家一定要画画,因为理论和实践一定要统一,写字、画画这对批评家们重新认识理论更有益处。西安著名出版人李建森表示,中国文化界目前来讲高手太少了,所以批评家画画也是好事。杭春晓也表示:全国的批评家很多都在画画,这是理所当然的。有的人展示了,有的人没有。

众所周知,画家吴冠中的文艺批评也十分犀利,切重要害。他对美术界的严厉批评让许多画家为之脸红。而吴冠中本人不但画油画,还创作国画。另一位大名鼎鼎的画家黄永玉亦如此。他画国画、做版画、搞雕塑,还写小说。这些“跨界”做得风生水起。

2 、“跨界”身份的认同是否被道德捆绑

《该发生的总会发生——西安当代艺术提名展》策展人杨超告诉记者:不可否认,彭德的油画进入《该》展属于特殊现象。在目前,中国文化界作家画画、写字;批评家跨界搞油画、国画;油画家跨界画国画;版画家跨界画油画;设计师也搞油画、国画,跨界成为一种现象,艺术更多时候不光是为了精神的表达,而是一种市场的诱惑,金钱的诱惑。虽然艺术对人精神的安慰堪比宗教对人的生活的抚慰,但是现在人更多追求一种名人效应,目前中国的艺术发展的活跃状况不能说是绝后,绝对是空前的。所以很多人面对彭德入围展览这个事情本身会有非议,这个我们都已经在策展之初考虑到了。

虽然如此,展览邀请彭德老师的作品初衷很简单,就是让油画家、让观众看看批评家的画,看到批评家的思想是如何呈现的。并且彭德老师淡泊的个性和独特的审美追求与批评和绘画的真实本质相吻合,可以让批评家和青年油画家产生更多的思考。融合了彭德和西安中青年艺术家作品的《该》展,是呈现西安当代艺术的一个侧面。《该》展学术主持杭春晓告诉记者:展览阵容庞大——试图囊括本土艺术家的“野心”不容置疑。大家对搞“副业”的著名批评家一开始有个身份的认同,并把这个单一的批评家身份赋予了道德的捆绑,其实人的职位、职责是可以区分的。

3 、批评家画画,谁来搞批评

其实,彭德的油画作品曾在1981年就获得过湖北美协组织的画展的银奖。虽然后来以批评著名,但是也一直在致力于批评家和油画家身份的转换。他接受记者独家专访时说:我对自己的身份描述是杂家,现在人人都是批评家,社会是被专业划分的社会,而人却不是纯专业的人。我从七岁开始画画,到如今一直没有间断。此次展出的作品其实早在2007年就开始创作了,一共有十幅作品,意在呼吁大家关注生态,一开始我都建议油画家画这个题材,因为发现没人感兴趣,只好自己画自己的想法了。我不关注技法,只关注观念,关注未来,很想把这批作品送给联合国、或者几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让他们更加关心生态环境。彭德坦言自己是唐吉珂德式的人物,自己的作品也没有卖相,别人看了应该不会喜欢,看久了会得抑郁症,对于别人对自己作品或者对参展评价其实并不介意。

几位西安油画界人士听到要就彭德的油画发表见解,他们都说和彭德是朋友,不方便做评价而委婉拒绝了采访。《该》展学术主持杭春晓评价彭德的画说:感觉彭德老师的作品不是这个时代的作品,作品笼罩了上世纪80年代的风格,画面渗透出悲情感受,应该是那个时代精神的体验。彭德自己也自嘲:我的画没有笔触,不是学院派的。西安收藏家张怀清也表示,批评家的名望和作品并不是一回事,批评做得好但是作品一般也是很常见的事。

4、 批评家批评与自我批评会不会执行双重标准

原则上,批评家在中国美术界具有相当话语权,批评家认可的画家都会大红大紫,前途无量、市场无限。所以,很多艺术家愿意与批评家交朋友,德高望重的艺术家画展上会邀请到所有一线的批评家到场一决高下,唇枪舌剑间艺术家的身价也水涨船高。所以,批评家的批评或者赞美相当于艺术界的ISO2000质量认证体系,直接牵扯到艺术家作品的认证水准。

国家美术馆评审委员会专家李杰民表示:批评家画画可以,但是批评一定不要执行二元标准。不管自我批评,还是对其他艺术家的批评应该统一标准。对于策展制度,陕西美协秘书长、一级美术师刘奇伟提出了一些质疑,他说:策展人、批评家不要以学术的名义滥用学术的权利。策展要具有一定水准,要具有公开性、公正性、学术性、严肃性,不应该无休止地做展览目的之后的文章。不是说谁入围了这个展览就身价倍增,也不是说谁没入围这个展览就一文不值。策展人和批评家需要自我批评,自我审视,需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做出判断,但愿他们不是为了站在自身的利益上策展或者批评,或者进行艺术创作。

《2013中国美术批评家年度文集》中贾方舟在《编辑到策展人》中这样描述:此前,邵大箴先后担任《美术研究》、《美术》主编,水天中、刘骁纯为《中国美术报》主编,彭德是《美术思潮》主编,卢辅圣原是《朵云》主编……原来许多年前,他们都曾经是美术媒体人,从那里跨界成为批评家,而今很多人又跨界成为艺术家。用批评家李晓峰的话说:我们建立具有创造性的当代标准,特别是具有可以提交给世界的让世人分享的“中国方案”。或许批评、创作、跨界,都有其他可能。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