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泳者(油画) 172×170厘米 1985年 张培力
9月6日,中国美术学院建校85周年系列展的“八五·85”学术文献展在中国美院美术馆举办。“八五”,是选择1985年作为一个时间的切片,作为中国美院85年历史的载体;“85”,则是通过85位中国美院的校友在这一年的艺术实践,向中国美院85年历史中的创作者与教育者致敬。所以,这个充满学术探讨和历史梳理的展览讲述的是“一所学院、85个人的历史”。
走进美术馆,左侧的四层展厅分别是“论争”“突围”“历程”“新潮”4个部分,这里没有通常的作品罗列和排列,而是通过历史场景的还原、学术文献的梳理来追寻历史上不同时期发生的事件。美术馆的右侧两层的圆厅,则给85位亲历者每人一个小书桌,摆放着他们那时的各种手稿、资料。小书桌上方屏幕里播放的视频讲述着他们在1985年的感触和经历。
85届,影响至今的一届毕业生
1985年,85届学生毕业展作品中的“冷漠、呆板、缺乏激情”,引发了一系列的论争。虽然今天这些作品的风格与样式在艺术界已经习以为常,但在1985年,却让学校为此组织了3天的讨论会,时任毕业创作指导老师的金一德,为学生们的毕业创作据理力争了3天,最终使得他们的毕业答辩得以顺利通过。金一德回忆说:“我觉得黄永砯(1981届)那一届,想自由、追求多样化的苗头已经出现。我反对单一化,到了1985年浪头来了,我明显地感觉到如果这个浪头再放掉,太可惜了。”
85届毕业生刘大鸿创作的《满园春色关不住》,在当时尤其引起争议。刘大鸿谈起当时的情况说:“其实毕业创作的时候,老师们在背地里是一种纵容的态度,甚至是主动诱导的方式。我们觉得读书就是很快乐,老师和学生天天在一起。”时任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也是85届毕业班的班主任郑胜天谈到为什么支持学生毕业创作的个性探索时说:“我有一个很基本的思想,就是对学生你就让他做他愿意做的东西,你不能帮助他来创作,更不应该去禁止他做什么。”
现任中国美院副院长的王赞,1985年时还是浙美中国画系大三学生,谈到1985年的毕业生作品展说:“我们当时还不完全具备评判讨论的身份,只是被那种现状所感动。整个学校都被这一届学生的毕业创作影响了,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次很好的视觉的经历,到今天都没有磨灭掉。”
80年代,艺术的年代
那个时期的中国美术学院,不仅有1985届毕业创作引发的争论,还有着赵无极绘画讲习班、万曼壁挂运动、“八五新空间”的展览、中青年创作组的深耕与探索、中国画教学研讨会的系统建构、当代水墨画的激进实验,以及《美术译丛》等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系统推介。
陈海燕1985年正在浙江美术学院教育系任教,那一年代表美术师范系参加了赵无极的绘画讲习班,“他当时说‘每个人要走自己的路,这才是我们学艺的关键。学艺的人不会太聪明,但也不会太笨拙,画不能太灵巧’。这是我从他那儿得益的,我一直记得老师的话,做人不能太灵光。”
施慧谈到那个时期在万曼壁画研究所的学习时也说,“85是个不能复制的年代,虽然当时的条件和信息都不能和今天相比,但我仍然非常珍惜那个年代所给我的一切。我觉得我有幸经历了那个年代。当看到万曼带来的壁挂艺术之后,感觉自己找到了一生要从事的艺术方向。自从我接触它之后,我就爱上它了,再也没有想到过要放弃它。”就是在这里走出的施慧,与朱伟、谷文达、梁绍基在1986年参加了洛桑第13届国际现代壁挂双年展,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舞台的最早登场。
“我觉得20世纪80年代最感人的就是大家对于知识如饥似渴、对于创作满腔热情,我觉得这是最可贵、最感染人的,好像确实经过了一番思想精神上的饥荒,如饥似渴地在吸收新鲜的东西,包括我这样的人,都想从各个方面充实自己。”著名的美术理论家范景中也在这一时期,开始推出对中国艺术影响深远的贡布里希的艺术理论及其著作。
85年,学院实验精神的传承
1985年的校园到底发生了什么?1985对学院意味着什么?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高士明说:“在美院人的记忆中,1985年发生了太多影响深远的事件,那一年也有太多难以忘怀的记忆。”
高士明介绍,1985年,林风眠在香港进入他生命中最后一个创作高峰,陆俨少出版《山水画课徒稿》,吴冠中提出中国油画家的“泾县起义”,方增先开始担任上海美术馆馆长,初任院长的肖峰正在为美院的建设运筹帷幄,全山石正在酝酿着绘画的再次“变法”,范景中在艰苦地翻译西方艺术史名著,潘公凯发表《中西方传统绘画的差异》等一系列文章,提出“互补并存、两端深入”的学术思想……除谷文达、王广义、张培力、吴山专、耿建翌这些“新潮美术”的旗手之外,1985年同样是林风眠、吴大羽、艾青、沙孟海、郑胜天、赵延年、金一德、许江、范景中等几代美院人艺术生命中的重要时刻。
而上述几代中国美院人代代相承的,在中国美院院长许江看来,是一种实验精神。“今天回想1985,大家想到的都是那些‘八五’的弄潮儿,但实际上作为一所学院,它真正内在可贵的是这样一种思考的精神、一种具有实验品质的实验精神,这是中国美术学院85年来的核心精神。这种实验精神在建院的林风眠先生那一代人那里,曾经蕴含着‘以美育代宗教、以美心唤人心’的实验宗旨,澎湃着以艺术运动来‘为艺术战’的实验理想,践履着重视学生个性培养、自由成长并辅之以方法与工具的实验教育。这种实验宗旨、实验精神、实验教育是中国美术学院核心学者型的实验精神。”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