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TALK:谈数字变革与艺术生活
DADA与EMG联合主办的“FACETALK-设计智能与艺术生活”当天下午两点在北京798艺术区的尤伦斯(UCCA)举行,嘉宾们在一个半小时的对话中有一种共识:数字化是这个时代的名词,生活的各方面不可避免在潮流中变革,而对话就是探索的开始,大家都期待更多可能性发生。
这场对话活动由DADA与EMG联合主办,现场吸引了设计师、学生、媒体等近一百五十人,座无虚席。在一个半小时的对话中,主持人与9位嘉宾提及数字化对建筑、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FACETALK主持、EMG·ART大石·馆艺术总监张炳玲女士简单介绍本次FACETALK主题及其延伸出来的几个问题后,嘉宾们陆续发言。
嘉宾代表建筑师/工程师/工业设计师/时装设计师爱力纳•曼菲尔蒂尼发言
爱力纳•曼菲尔蒂尼Elena Manferdini(建筑师/工程师/工业设计师/时装设计师)
爱力纳•曼菲尔蒂尼Elena Manferdini表示,数控技术已经成为她工作中一个很常见的模式。
嘉宾代表尼尔•里奇 Neil Leach(建筑师及建筑理论家/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发言
尼尔•里奇 Neil Leach(建筑师及建筑理论家/南加利福尼亚大学)
尼尔•里奇 NEIL LEACH则提到,“数字”这个词在这10年都是主流,然而10年之后可能又会有另一套词汇系统出现了。
嘉宾代表袁烽(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在会中发言
袁烽(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紧接着,袁烽也提到时代在不断变化,所谓的“大设计”时代正在面临全新的变革,而“数字”已经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他说:“我们都在经历一场变革,而我们正在摸索的建筑的未来会很有趣,我们期待DADA在学术与实践方面作出的推动。”
显然,数字建筑已经不能往后退的了。而材料方在建筑的发展变化中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EMG作为同一条产业链中的其中一个行业,又有怎样想法和做法呢?
李家豪发言
李家豪(EMG集团总裁/EMGdotART文化艺术基金会意大利董事会主席)
EMG集团总裁/EMGdotART文化艺术基金会意大利董事会主席李家豪紧接着发言,他提到:“数字化的变革,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渗透到各行各业。新的科技正在颠覆整个市场。然而,最终目的只有一个——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所理解的艺术生活,是高质量的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那么,如何运用新的科技手段,将数字化技术与艺术生活结合起来,使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
李家豪先生讲到:“在这场科技变革的大潮中,社会各届各行业都无可避免地卷进这场变革中,如何让技术服务于艺术的生活,我们需要更多跨界的对话与合作,这里指的是跨国界、跨民族、跨宗教、跨行业的对话,EMG威尼斯基金会就是在这样的宗旨下成立的,EMG威尼斯大石·馆,就是一个中西文化交流和对话的平台。我们利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和艺术双年展两大平台,为中西方文化艺术的交流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汤姆•维尔伯斯TOM VEREBES(香港大学建筑系副院长)
第五位发言的对话嘉宾——汤姆•维尔伯斯TOM VEREBES认为,数字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十分迅速,然而这在中国城市发展迅猛的时代里显得一点也不惊奇,他表示十分高兴能成为这个快速进步中的一份子。TOM VEREBES在不同领域比如珠宝设计中也运用了与数字设计和艺术相关联的理念。
穆威
穆威是DADA的成员之一,他以大学教师的身份去看,发现数字技术对建筑学传播的影响。“在数字时代,许多年轻人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建筑,新的软件也让学生成长得很快。”他认为,在不同的时代,建筑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数字化给了当代建筑师一个新的机会,提供了更多途径和可能性,去实现他们的想法。他更提出一种“可能性”:建筑有时是一种记录,记录了某一时期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而数字化的探索和实践,也许使多年以后的人们都以数字的方式来记录建筑。
井敏飞
同为DADA成员的井敏飞则特别提到DADA(数字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个组织,他认为是DADA这个平台让那么多建筑师走在一齐,共同探讨“数字建筑”。而“数字建筑”在目前仅仅是开始阶段,他认为只有投身于这件事情当中,才会看到一些可能性发生。另外,他也看到数字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一些传统的建筑背景显得有点尴尬。然而他很认同“建筑是社会的一个子集”,无法逃过数字化的潮流。至于数字建筑会走到怎么一个状况,他说:“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徐卫国
(DADA发起人之一、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
徐卫国在对话中,提到“天人合一”的概念,让嘉宾的讨论进入高潮。他认为以往的建筑受生产能力的限制,并没有融入自然的大宇宙和人体的小宇宙系统之中,而是把人和自然隔开,这阻碍了一种健康的循环。他提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今天有了数字技术,我们是否可以让建筑基于人的健康、基于自然的和谐来建造,使人、建筑和自然成为一个大的宇宙系统呢?”
Elena Manferdini和NeilLeach都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然而对话本身只是提供一种可能性,各学科、各行业可以在不断的跨界对话中找到启发,这就是对话的意义所在。
嘉宾代表帕特里克舒马赫Patrik Schumacher(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合伙人)发言
帕特里克舒马赫Patrik Schumacher(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合伙人)
帕特里克·舒马赫Patrik Schumacher刚下飞机便赶往会场参与对话,他的加入,让今天的对话有了新的一波火花。他谈到了形式主义、现代主义和文化的重要性,“数字技术我们已经很熟悉了,而现在还在不断地更新。在未来,文化这个因素是最关键的。”
最后,主持人张炳玲女士总结:“今天之后,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用另外一套语言来思考科技、建筑、人和自然的话题。”
接下来,是“数字渗透”系列活动的预展、开幕式和晚宴,继续见证EMG与大石·馆打开了另外一些可能性的窗口。
编辑:陈耀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