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预展现场。
近日,香港苏富比四十周年晚间拍卖以11.3亿港元收槌。在此拍卖会上,曾梵志《最后的晚餐》以1.8044亿港元天价领衔,刷新任何当代亚洲艺术品拍卖纪录及在世当代中国艺术家作品拍卖纪录,成为问鼎首个过亿元的亚洲当代艺术作品。
成交价达1.8044亿港元
今年香港苏富比推出的“香港苏富比四十周年晚间拍卖”专场,创下11.3亿港元的成交额,并取得90%的成交率。在此次拍卖会上,曾梵志《最后的晚餐》无疑成为最大的亮点,以1.8044亿港元刷新任何当代亚洲艺术品拍卖纪录及在世当代中国艺术家作品拍卖纪录。
据了解,《最后的晚餐》以7000万港元起拍,之后经过十几轮的叫价,最终成交价达1.8044亿港元,是拍前业内预估价(8000万港元)的两倍多。这一价格不仅刷新其个人纪录,而且成功问鼎首个过亿元的亚洲当代艺术作品。相关数据显示,此前曾梵志个人的世界拍卖纪录为7536万港元,而此次以1.8044亿港元拍出的《最后的晚餐》,刷新了此前张晓刚《生生息息之爱》2011年在苏富比春拍上创造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拍卖纪录。
在拍卖市场上,曾梵志的“面具”系列采用符号性、象征性的图像,视觉效果强烈,可谓曾梵志的代表作,备受市场追捧。相关拍卖记录显示,“面具”系列作品不仅在其作品排行榜前十中占了6位,更是高居榜首。而这件《最后的晚餐》又是整个“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也最负盛名的。
《最后的晚餐》讽喻当代
相关资料显示,曾梵志作于2001年的《最后的晚餐》,是其《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作品,长达4米、高2.2米。作品取材于意大利大师达·芬奇的同名壁画。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上,主人公变成了戴着面具的少先队队员,作品借用了原作的戏剧性场面,却用大量的讽喻解构了原作:教堂变成了教室,墙上悬挂的书法作品乃至围桌吃着西瓜的红领巾,被认为是对经济日益发达的中国的一种隐喻,红领巾代表共产主义理想,而“金色领带代表金钱,代表西方资本主义”(曾梵志语)。作品以恢弘的气势捕捉了中国社会在上世纪90年代商业化浪潮中发生的巨变。
曾梵志的“面具”系列开始于1994年,历时长达10年。以探讨都市人的生存状态为主轴,揭示都市人为了自我保护,不得不戴上形象化的面具,以虚伪的姿态掩饰自己的真正感情。在技巧上,面具由早期褐色主调的笔触,过渡到2000年的细致风格,人物造型更为凝练并带有悲剧意味,是曾梵志最为人熟悉的作品,也是其在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系列。这个系列纪录了中国经济起飞的10年间,中国人在都市化进程中的不安与焦虑。为了创作此画,艺术家曾梵志邀请一班青年当模特儿,佩戴上红领巾及肩章,为每一个姿势都单独地拍摄照片。作品后方有着狂草笔触的书法,取材自教室中的名人书法。如此把宗教场所转变为课室,对应了作品的游戏感,充满了荒诞性。
画家和买家都有实力
据媒体分析,此次《最后的晚餐》能以天价成交,其原因在于画家本身很有实力,而且买家也都是富豪。据了解,曾梵志1964年生,武汉人。199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职业画家。作品多为瑞士、德国、香港及内地收藏家收藏。而此次拍卖的《最后的晚餐》由世界著名收藏家尤伦斯夫妇收藏。
武汉荣宝斋总经理鲁静表示,在当代的中国艺术家中,曾梵志的实力是非常强的。《最后的晚餐》被认为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此外,曾梵志的代理画廊是美国顶级的高古轩,该画廊入选的艺术家全是世界顶级水平的,画廊的买家几乎都是世界大亨或名流,如沙特王子、英国贵族、全球排得上名的富豪,艺术家和买家均是世界级的,如此高价的艺术品也就不难出现了。
尽管《最后的晚餐》以天价成交后,市场人士颇为兴奋,然而浙江大学教授河清在《环球时报》上撰文指出,从油画艺术角度看,这幅画并无高明之处,甚至可以责备画家的绘画技法并不纯熟。画作并未在油画技法或艺术上有所创新,实现特别高的艺术价值。因此,这幅画被拍出高价,与作品的艺术价值关联不大,而更多的是与作品的政治讽喻内涵有关。河清认为,对于《最后的晚餐》这样的“政治性艺术”应冷静对待,不能简单地跟随媒体,为艺术市场的一个新商业纪录而欢呼。
【相关链接】
【编辑:江兵】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