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华星(左)与一西平措
记者就如何赏析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大明永乐年施》款)及相关宗教艺术的市场请教了郑华星先生的佛教艺术顾问一西平措先生(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北京翰海佛教艺术部主管)。
记者:您好!我想这尊佛已经落槌,同时一个天价也诞生了!这样重要的一尊佛像,我想知道您从开始得到苏富比要拍这尊佛像的消息,到经过对这尊造像来源的考证以及各种鉴定手段的完成,最终确定这是一尊非常珍贵的佛像——大概的流程是什么样的?能给我简单介绍一下?
一西平措:这是9月8号苏富比在北京有一个首展,当时他们也邀请我去了。仇国仕(苏富比中国艺术品主管)给我介绍将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永乐佛像,因为太重、体积比较大,所以不能带到北京来。他当时也给我看了图片。看图片的时候我就已经非常震惊:有这么大尺寸的佛像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尤其是释迦牟尼的造像!因为他超越了一般的藏传佛教以及中原禅宗的一些门派的分歧,让所有人都接受它。当我看了以后,马上想到郑华星先生,就立即给他打电话。我将这一消息告知他,同时也让他知道这是个从意大利一个旧有的收藏家那里来的,仅在意大利就已经收藏了几十年。我告知郑先生,这件佛像的意义非常重大。我与郑华星先生去年在拉萨西藏博物馆共同举办过海外回流西藏文物展,也知道他是一个特别热衷于佛教艺术海外回归的热心人士,所以我首先想到他。他自己的收藏大概95%都是从海外回流的,他为中华文物回流与保护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听了这个消息也非常欣喜和雀跃。我们约定了一个看实物的时间。他当时去看了以后也拍了一些相片给我。因为我们比较知道这件东西的具体来历,而且也知道他在欧洲的一个早期的背景,知道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到了苏富比,我们重新进行了鉴定。能看到那个佛像旧有的金色经过长年氧化和磨蚀,散发温润的光泽,让我认定它是一尊稀世珍品。
记者:这尊永乐鎏金铜释迦牟尼佛坐像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它?又是什么样的原因将其捧上了“世界最贵中国雕塑”的宝座?
一西平措:我觉得这尊佛像的价值、意义大概可以归结为一下几点:首先是政治意义:明永乐皇帝为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文化融合,特别注重与西藏上层的联系,于是形成了宗教领袖定期朝贡、朝廷回赠礼物的制度,其中宫廷铸造的金铜佛像成为回赐的重要礼品。这尊造像便是民族团结的象征。再者,是其历史价值:永乐造像是中国金铜雕塑艺术的巅峰和集大成者,汇聚了尼泊尔、西藏、蒙古、中原各地优秀匠人的智慧结晶,倾国家之力打造出符合各民族的审美形式,其精益求精的工艺,塑造了中华金铜雕塑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第三是其宗教价值:众所周知,永宣鎏金佛像主要以塑造藏传造像为主。释迦牟尼做为始祖,湮没任何教派的纷争,甚至是中土各派也争相供奉的主尊。最后“物以稀为贵”:永乐独立坐像中,此一题材是目前全球所见之最。另一单体最大的坐像是布达拉宫所藏圣观音像,高:80公分。青海省博物馆藏菩萨立像则是目前所知带款永乐造像中最大的,高:1米4,与法国现藏另一立姿菩萨像相符。而2006年10月苏富比拍的斯皮曼专场的永乐大佛,加背光与底座通高72.5公分,佛实际高度三十公分左右。 故此尊是全世界博物馆均无的,从体量到包含所有历史、宗教、文化、艺术价值结晶的,绝无仅有的中华国宝。
明永乐铜鎏金释迦摩尼造像
记者:您能简单的对近几年的宗教佛造像艺术市场做个简单的梳理么?
一西平措:正如我上面所分析的,今天创造一个这样的纪录,我觉得也是一个必然。因为在06年10月7日苏富比的拍卖中,那时候在国内几乎没有人真正地了解佛教艺术品,只是由于一个皇室情结的人知道这是皇家的东西肯定应该贵,其他的东西,像《石渠宝笈》什么的,那些所有和皇帝有关的东西都已经上亿元的价钱。于是06年的时候就创造了一个佛造像最高的纪录(“大明永乐年施”铭款的鎏金释迦牟尼佛像以1.166亿港元)。
因为永乐造像确实非常精美、非常漂亮,集国家之力做了一些精美的造像,解决一些政治的纷争。可是在同期或者在早期,在西藏或者喜马拉雅的艺术里有很多具备佛教艺术史里程碑作用的优秀的作品和匠人,但是那个时候大家都不了解,一窝蜂地去往永乐、宣德去追寻。但后来市场下降是为什么?主要是关注度少了一些,因为出了很多赝品,大家没有分辨能力,打击了信心。然而我们在去年年底的时候就已经预测今年是第二轮佛教艺术品的一个高峰期。我们认为佛教艺术品会有几轮的成长,06年到12年是第一轮的成长期;从去年年底到将来的五到六年是第二轮的循环。为什么第二轮的市场价格会起来?首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懂了,从06年以后市场上收藏佛教艺术品的人开始逐渐地去学习。同时,我们一直在做出版,翻译的国外的一些知名学者的文章,开设佛教艺术品相关论坛、课程,一直在教育市场,我们是鼓励人们先去学习,然后进入市场,而不是盲目地进入市场。我们做这些东西完全是公益性的,没有任何盈利的目的,因为本身我们都是佛教徒,我们的一个责任就是想把佛教艺术品通过佛教艺术品的市场化运营,达到社会对佛教艺术的一个认知。通过佛教艺术带给自己内心的一些平和,带给自己内心的一个快乐,作为佛教徒本身我们就非常满足了。我们希望可以作为佛教艺术传播的一个开门人,就像在很多商场里边给人家打开门的门童一样,这就是我们的愿望!所以佛教艺术市场在今天第二轮里看到的价值成长,我想一个是市场上的佛教艺术学术的教育,以及市场的教育已经达到相对成熟的阶段。
记者:今天在苏富比的现场我也看到不光是有这尊永乐青铜造像,也有其他很多的佛造像,包括以前推出过很多石头的佛造像。除了明清时期的以外,也有一些高古的。您怎么看在整个宗教造像领域里边,石雕造像、青铜包括镏金造像等质地的差异,以及从南北朝到唐宋再延续到明清,因为年代的差异会影响到市场的差异吗?
一西平措:从佛教艺术角度来讲,他们不存在差异;再从佛教本身来讲更不存在差异。但是市场上确实存在价格的异同。今天如果我们分析石雕造像或者是青铜造像,之所以它们价格差异有这么大的幅度,是因为:第一,国内因为现在整个对于石雕、早期木雕的拍卖的限制,大家可能都知道超过宋代的就不准拍了,因而它必定阻碍了大家学习的热情。刚才我也介绍了市场化的行为是我们推广艺术的一个手段,但是如果今天《文物法》比较限定,给我们一个限定空间,没有办法让大家交流,所有的学术都是在交流、在不断地辩论或者是论证的过程里边,才能得到真正的学识。如果你不能交流,你是一个小范围的,只是大家的兴趣收藏,就没有办法推动公众的收藏的热情。所以它的价格差异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没有一个市场整体的收藏的大的盘子、大的格局。明代永乐宫廷造像,一个是它比较符合当今人的审美,首先一看是金的,又这么大,加上是宫廷的。今天这个价格是大家争上来的,大家知道下一口是蔡明超,这个价钱是争上来的!它成为一个公众的审美取向,在目前就像宣德瓷器也会流拍一样,每个阶段的市场认知和审美都不太一样,所以今天大家认同永乐宣德佛像有这样的一个价格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并不是被炒上去或者是被拱上去的一个价格。
(一西平措先生,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北京翰海佛教艺术部主管)。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