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Lucas Maassen 的作品《Sons》
荷兰鹿特丹布宁根博物馆馆长、杰出设计师威廉•克罗威尔(William Crosswell)曾说:“只有依靠设计,我们才能使我们的国家成为一个可以日日生存的地方。”可见设计在荷兰被重视的程度。而这种重视,与其说是来自于官方政府机构,不如说是来自于荷兰人、荷兰设计师追求自由,率真生活的本性。设计在荷兰,不仅仅是职业、行业,更是艺术,是生活。
现代国际主义风
享有“世界设计之都”美誉的荷兰,其设计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作用堪比标杆。地势狭长低洼的自然环境,随时都有被大海侵蚀的可能,让荷兰从诞生之日起就有了全民设计意识,可以说,荷兰是世界上对“设计”概念普及最早的国家之一。荷兰也是世界上最早产生现代主义设计的国家之一。20世纪初的重要现代主义运动“风格派”就诞生于荷兰。其代表人物是家具建筑设计师里特维特(1888-1964)。他设计的那张绝对没有妥协的几何形椅子,被称为红-蓝椅子,成为现代主义设计运动和“风格派”的重要经典作品。“风格派”对于世界现代主义的风格形成影响很大,它的简单几何形式、以中性色(白、黑、灰)为中性的色彩计划,它的立体主义式、理性主义式的结构特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为国际主义风格的标准符号;而在现代荷兰设计中,无论是国营铁路、地铁系统、电讯系统、邮政系统、航空系统,还是建筑、室内设计,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痕迹比比皆是。
朴素实用
伦勃朗、梵高、佛兰斯·哈尔斯……诸多世界著名艺术家让荷兰从不匮乏艺术家气质,但这也并没有改变荷兰人与生俱来的实用主义作风。荷兰设计不仅重视概念、富于创新,而且以朴素实用和谦逊作为标志性特征。这与荷兰人的率真、不浮夸的个性和对生活的热爱息息相关。到了荷兰,很多设计师会主动给你推荐值得一看的博物馆、建筑风格、钻石珠宝、创意市集、杂货小店,甚至是其他设计师同行的作品。荷兰能够成为“世界设计艺术之都”是众多内在和外在因素使然。在荷兰,设计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荷兰设计师的观念里,“设计=实用艺术”几乎已经是贯穿领导他们设计风格的重要指导原则。丰富的艺术传统令荷兰设计师的作品通常都很现代,简约时髦,而且带有强烈的功能性和经济性,既艺术,又实用。荷兰的艺术设计机构规模都相对较小,非常易于管理,这就为“荷兰设计”的公共信誉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环境。稳固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文化,也是设计师得以发挥主动性、创造性非常关键的背景原因。
敢设计,就有人敢买
因为“设计”的意识已经有了相当高的社会普及度,经过设计的物品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已经被大多数荷兰人广泛认可,所以在荷兰,设计师及其作品所受到的尊重程度也是非常高的。荷兰人对于设计艺术的看法、态度和审美观也相当成熟。在荷兰,设计师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坚持自我风格定位,就一定会找到能够读懂他、喜欢他作品的知音。只要有人敢卖,敢设计,就一定有人敢买,荷兰设计的市场化程度已经非常高,整个社会的风气、心态都是相当开放、包容的,这无疑非常有利于设计师滋生更多艺术和设计灵感,做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荷兰设计在中国
2010年荷兰设计会在上海设立了分支机构。荷兰“将设计出口到中国”的计划正式拉开了序幕。经过选拔,首批三家设计工作室已被纳入荷兰设计空间:总部在阿姆斯特丹的建筑设计公司MVRDV,来自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及博览会设计公司Northernlight以及来自海牙的跨学科设计公司Fivespices。随着《荷兰设计》《荷兰设计在中国》等出版物在中国的发行,不断更新的“荷兰设计”同名网站,用来介绍荷兰设计时尚建筑与中国土壤之间最新与最及时的发生,诸如G-STAR、United Nude等荷兰设计力量已逐步在中国植根生长起来。
而此次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荷兰阿姆斯特丹作为主宾城市更增加了荷兰设计与中国本土各方资源的互动。对于中国和荷兰设计界,这些互动会带来哪些有益的影响?为此,记者特别采访了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创意总监毕月女士。
自2002年起,毕月在北京从事独立策展人、评论家与创意顾问的工作。在此之前,她在威尼斯的卡福斯卡里大学获得了亚洲艺术史专业的硕士学位。毕月的研究与创作,大多关注视觉艺术,设计与建筑的跨学科、跨领域实践。作为一名顾问和策展人,毕月曾服务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沃斯堡现代艺术博物馆、米兰国际家具展(米兰设计周)、瑞银集团艺术藏品、意大利RCS传媒集团、巴塞罗那Sonar音乐节、伊斯坦布尔艺术双年展等。
毕月=毕(北京国际设计周创意总监)
记者:此次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主宾城市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北京国际设计周与荷兰的合作有着怎样的契机?
毕:从第一届北京设计周开始,荷兰就已经开始关注、参与,并给予了设计周很多支持。随着北京国际设计周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在2012北京国际设计周结束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以及墨西哥的墨西哥城相继向设计周组委会提出了申办2013北京国际设计周主宾城市的申请。经过多方面的考察和评估,最终荷兰阿姆斯特丹市获选。
记者:荷兰设计跟其他国家的设计相比,有哪些特点?
毕:荷兰是西欧小国,但却是世界上的设计大国。在意大利,设计更多是工业等方面的应用,是比较严肃的事情;而在荷兰,设计已经是非常个性化的艺术,带着生活化的愉悦和幽默。德国设计同荷兰设计一样很理性、讲究功能主义,但因为德国国土幅员辽阔,所以不如荷兰设计那样更注重对细节的精益求精。
记者:在此次参与北京国际设计周的荷兰设计中,有哪些出色的荷兰设计师,哪些好的项目您想特别推荐给中国的观众?
毕:很多。比如特别有名的荷兰设计师马塞尔·万德斯(Marcel Wanders),他被誉为“荷兰设计标签”、“全球设计界的宠儿”;Tim Enthoven,还有Manon Schaap、gijs stork的salon大栅栏项目,studio maarten kolk & guus kusters751和央美的项目,Floor van Spaendonck的世纪坛项目,alexander van slobbe北京服装学院的国子监项目展览,Ingeborg de Roode,Sasha Naod,Annematt Ruseler城市美术馆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展览等,都非常值得一看。当然,很多中国民众还是对荷兰著名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的“大黄鸭”充满期待。
记者:您认为此次荷兰设计与北京国际设计周的互动,对于中国设计师来说,有哪些借鉴意义?
毕:设计文化始终是一个彼此借鉴、互相启发的过程,全球化更加凸显了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从今年开始,很多中国设计师向我们建议,今后在米兰展示的主题不再强调“中国的设计”,而应该呈现“中国和设计”,这一字之别,意味着大家对设计、对世界的看法正在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相信世界会感受到中国年轻设计师身上这股崭新的朝气和自信。阿姆斯特丹与北京都是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质,这为优秀设计的涌现提供了培育土壤。阿姆斯特丹愿意在今年北京设计周期间,为北京乃至全球的观众呈现荷兰设计的魅力与前沿思考,展示荷兰设计的无限可能。这对所有参加或关注北京国际设计周的设计师来说都是互相交流的、彼此了解的一个绝好过程。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