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拼老命所作巨构《庐山图》,正式于1981年7月7日开笔,至1983年1月21日大致完成在历史博物馆展出
大千:这恐怕是全世界现存我最早的画了!
1978年,黄天才在东京一家古玩字画店,看到仿石涛、八大、渐江的设色山水,及仿金农墨竹的四张扇面,题识署款也是分别摹仿四大家的字迹,但钤印为“大千”、“大千毫发”,没上款,没纪年,价格不斐。让黄天才迟疑不决的原因除所费不赀外,另有三点:一、四幅扇面新且干净,为大陆装裱。但大千留在大陆的作品,至少为三十年前所作,会保存得如此干净吗?二、通常,摺扇或扇面都是单独成件,四件一组同时出现,是少见的事。三、这分别摹仿的四大家为大千早年的成名之作,怎会如此凑巧聚在一起?真不相信这是哪来的好运气!。而后在“宁错毋漏”的原则下,黄天才仍旧买下。当时,大千已定居台北摩耶精舍,黄天才于报社服务,不能随时回台。过了个把月,适巧黄天才长女有事赴台,便托女儿将此画带给张大千观之,若是对,就请他老人家盖个印或加补个名款,若有兴致能题跋几个字就更好了!这也是第一次黄天才非本人亲自造访大千。
大千端详画后,问黄天才女儿:“这个画你爸爸买了没有?”她说:“怎么了?”大千说:“这画恐怕是全世界现存我最早的画了,很难得!你爸爸若没有买呢,我就买下来。他说你爸爸已经买了的话呢,那我也不夺人之所好,妳带回去。”这就是机缘吧!黄天才忆述如果是他本人在场,一定把这四幅扇面全送给大千,但女儿没多想且使命必达,大千充满情感地为此四作题字:“此予年二十六岁,初入故都,主汪慎生家。汪固工新罗花鸟,而酷嗜予所为石涛、八大、渐江诸作,尤喜予为冬心书,因出便面,督予为之。当时以为乱真今日对之不觉汗濡重棉也。六十七年戊午元月十一日台北大寒,大千居士爰。”
张大千1931年至1932年仿石涛、八大、渐江、金农扇面四幅
大千相赠自画像
黄天才说:“张大千他所以跟我特别好的原因,或许跟他认识这么多的记者,我是唯一肯花钱买他画的人有关。大千初知道时大吃一惊,他说‘你还买我的画了?’我答‘为何不买?’”黄天才手中藏有大千作品最多时达五六十件,其在《五百年来一大千》书中特辟《大千自写尘埃貌》一章,该章编有大千28岁至48岁自画像共50张“我自1967年大千先生以一幅80岁自画像似赠给我时开始,即着意搜集她的自画像作品及资料,二十多年来,我所收到、见到、读到、听到的大千自画像,已有七、八十幅。”
1978年,大千先生赠给黄天才绘于日本画仙版上共五张作品,山水、荷花、游鱼、鸟禽、自画像,这都是大千爱的画题,其中的山水被羊汝德拿去,唯有自画像中有款题“眼中之人吾老矣。”初时,黄天才没多想,依字面理解,就是大千80岁年事已高。之后拿给张佛千看,佛老随即念出杜甫诗《短歌行赠王郎司直》“……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佛老颇为吃惊又不甘心地继续说:“这诗是写给很欣赏的后生晚辈,很期待的,大千他对你这么好,他太看得起你,你说你是怎么把大千给迷住了?”黄天才郑重了起来,认为应像大千三十、七十岁时敦请海内外名家题咏一番为其祝寿才是。他将此画像送至东京精裱,准备请名家题赞,为避免如三十岁自画像中提字密麻,还有人以圆珠笔题签,黄天才便想第一个题的人一定要德高望重,之后题字的人也会慎重,且皆须年高八十岁方有祝寿之意。第一位由高龄90且为张大千敬重的岳公张群题。在张群题字期间,黄天才至摩耶精舍造访大千,而其时已有外界传说大千身体不好,老了疲了画画不行了;大千心情甚是不佳,于下午吃点心席间,一片鸦雀无声,大千突然说:“你们最近有没有听到,最近外边又有人拿着我的自画像到处找人题。”黄天才起初没注意继续闷着头吃,而后惊觉,问及大千此事,大千才笑笑说:“张群题好了,题了两句诗,好得很,你去看吧!”张群像赞:“万劫且栖尘外土,百年几见眼中人”,之后经由姚梦谷旁同陆续造访高龄87岁的丁治磐、83岁陈定山,以及亲访本来就与黄天才熟稔高龄82岁黄君璧题字,而台静农则是由张大千点名,大千说台静农到题字这一年可说是年有80了。羊汝德对席间之事,向黄天才说:“你也真有本事,真的是大千才会跟你开这种玩笑,想吓你一下子,逗逗你。”
最后的浩作巨构《庐山图》
大千拼老命画出的浩作巨构《庐山图》,或可说就是被晚年的那些“身体不好,画不好了,有代笔了”的耳语传言给逼出来的。约1980年,李海天在日本横滨新建的旅馆即将竣工,一楼大厅的照壁墙面气势宏大尚待布置,后由日来台,与黄天才和羊汝德等人一同至摩耶精舍拜访大千,当聊及李海天新建的旅馆时,大千主动问:“我该给你画个什么送礼?你出个题目吧!”海天谦辞一番,最后只求四件连屏山水,大千冲口问道:“为什么不画整幅一张呢?”海天不假思索:“这么大,不好画呀!先生这么高龄,身体也不比从前……”这两句答辞,似乎把老人给惹火了,但见他腰干一挺,左嘴角上的胡子往上一掀,睁大眼睛问:“有多大?”“大概五尺高,三丈多宽。”黄天才赶紧换以中国尺码代为答话。老人略一沉吟,以坚定的语气说:“好!我就给你画这张大画,也让大家看看我张大千到底老不老!”于当日晚饭后向在座的诸位说:“这张大画,画得成,画不成,就要看天才兄找不找得到这大绢了。”
大绢难觅,黄天才折腾一番将大绢订制而成,大千且拆掉室内两根大柱,改装为画室,工程费即达80万元台币,而当初购买摩耶精舍地皮也不过500万元台币。好事多磨,《庐山图》正式于1981年7月7日开笔,至1983年1月21日大致完成在历史博物馆展出。张大千身高不及一米六,随着画面景象向上推移,着笔难度越高,且老人有心脏病,身体不便弯扑,在1976年作《慈湖图》时即已特别订制高桌,以利绘画。即便站在小矮凳上,大笔一挥,也才到画布中央,乐恕人记:“好几次我看见他作画时,感觉心脏不适,立即由护士小姐递给他一颗口含心脏病特效药(放宽血管用的),稍事小憩后又伏案动起笔来……在上部挥毫时,因为绢画裱在板上,拉不下来,还得在家人、护士扶持下,躬身圃伏案上,才能够得着用笔。有几次头部都突然发晕,他赶紧被扶持下来;他对我说:‘真是在拼老命呀!’”
而后幸亏蒋孝勇参观大千作画时,设计了一条与原画长度相等的铜管画轴卷筒,可将画上下舒卷,老人就可坐着立着画,省力不少。《庐山图》中也有改画之事,有日,黄天才去看《庐山图》,怎么隔一天,中央山顶青峰绿树的颜料还湿着,大千说这是昨晚画的。“大千此时对我还有其他人说:‘你们到另一头那边去看看,我画不对时马上跟我讲,我看不到啊!’他就走到画上方,拿起笔开始画,这跟构图有关,这倒着画,真是了不得啊!大千画荷花,也厉害,他先用墨团团为荷叶,后画出荷梗。那真是精彩,他提笔稳稳地力道均匀的由上向下一笔,再由下向上一笔,接合处精准无误,就像中国木建筑的卡榫般,很难看出这是上下两笔而成。有一回,大千画了好几幅荷花,他就叫我选一幅,选了后,大千问:‘怎么选这一幅?’因为这一幅的花是少的,而且有两幅画得很热闹,很漂亮。我说:‘因为这个荷梗上下二笔没有接得很准’他说:‘哦,那你就是故意要让我丢脸囉!’可见,大千是很幽默风趣的人。”
【编辑:谈玉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