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梵志作品破亿是个案,艺术家不能一叶障目
0条评论 2013-10-14 09:57:08 来源:新快报 作者:赵旭虹

曾梵志与他的作品《最后的晚餐》

曾梵志与他的作品《最后的晚餐》

2013年10月5日,曾梵志《最后的晚餐》在香港苏富比以近1.81亿港元成交,刷新亚洲当代艺术拍卖的最高纪录。亿元作品的出现到底对当代艺术市场意味着什么?对日后市场走势是否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今年秋拍让人惊艳的,还有以2.1亿港元成交的明永乐佛像,记者将为您披露竞拍得主广东藏家郑华星的心声。

天价频现,美术批评家王春辰直言,艺术家不应整天关注这些市场的价格,毕竟艺术创作与市场价格还是两回事。这句话,似与羊城的知名艺术家邓勃的观点相契合,他2011年曾创作另一幅《最后的晚餐》,主题是唤醒人类对地球家园的爱护。

藏品价格或受藏家知名度影响

据雅昌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0月8日,全球在世艺术家拍品TOP10的榜单中,曾梵志凭借这幅《最后的晚餐》成了上榜的最年轻艺术家,也是第一个上榜的亚洲艺术家。此前的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世界纪录由张晓刚1988年画作《生生息息之爱》保持,在香港苏富比2011年春拍会上,其以7906万港元成交。

这幅来自尤伦斯夫妇收藏的《最后的晚餐》创作于2001年,是曾梵志《面具系列》中尺幅最大的作品,长4米、高2.2米,作品取材于达芬奇的同名壁画。此次拍卖之所以能够拍出如此高价,有行业人士分析,藏品的价格很多时候都受藏家的知名度影响,尤伦斯夫妇是世界知名的藏家,该作完成翌年之后便被收藏,“深藏闺中”十多年未涉足市场,此次上拍为“处女秀”。第二,作品在拍卖之前的数年间,则已参加多次重要展览。其尺幅之大相对于作者的其他作品确为少数,这一点给行业留下了遐想。第三,曾梵志的同类型作品《面具系列第6号》,尺幅相近,且同为群像,在2008年苏富比的拍卖中以7635.75万港元问鼎当时中国当代艺术的世界拍卖纪录。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吕澎表示,虽不能说群像就一定高价,但如果不是群像而是单个个体的话,也许在这个时候的判断,价格也不至于这么高。

艺术家不应整天关注市场价格

由此次拍卖引起的猜疑,除了成交价之外,作品水平本身也受到了行业人士的质疑。这幅曾梵志创作尺幅最大的群像作品,被普遍认为是“面具”系列最为成熟的作品之一,而著名美术批评家及策展人王春辰却认为,《最后的晚餐》也算不上是曾梵志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和早期的作品来对比,这个时候已经有点样式化了,不能把它当做创作的高峰和典范。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闻松更通过微博表示,这是一帮自己没有判断力的人把一幅被拍成高价的“山寨”画认为是佳作罢了。而著名批评家,文化部国家画院理论部研究员朱其更称,《面具系列》是曾梵志最差的作品,这不过是国外杂志插图画的东西,插图画卖一个多亿,简直是在侮辱中国人的智商。不少人认为,当代艺术市场已经全面回暖,并且即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吕澎认为,“1.8亿的出现说明的不是艺术‘市场问题’,而是‘中国问题’,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在世界的影响力的提升,大家关注多了,相关的作品价格自然就起来了。我觉得这个数字很正常,以后还会有更高的价格出现,所以也不足为奇。”

王春辰则表示,“曾梵志天价成交只是个案,不能当指标。”他说,从投资预期来看,中国的艺术家能够有一幅作品以如此的“天价”成交,这确实像股票一样给不少投资者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但我们不能一叶障目,尤其艺术家更加不应该整天关注这些市场的价格,毕竟艺术创作与市场价格还是两回事。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