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骏马争先》
这一次他与雪佛兰的合作,并不是头一回与汽车品牌的合作。
浓眉大眼,沉默,不停地抽烟,板寸头发好些已经花白,这是我们在M50工作室看到的薛松。这与他早年公布的长发照片形象已经截然不同。
10月5日,曾梵志的画作被拍出了1.8亿港元的天价。听闻这个消息,薛松笑了笑,“那是好事啊!”作为中国一线艺术家,薛松难得这么多年一直坚守在上海从未离开。从家乡安徽到上海戏剧学院念舞美专业,之后便一直留在上海。当年在一起混的好兄弟有些北上之后身价暴涨,而薛松一直保持小幅上涨势头,稳定地站在百万的门槛里。
在当代艺术界,薛松有非常明确的自己的定位,他被称作“中国波普之王”,也最早与各类时尚品牌合作。上世纪80年代末他就给车身画画,在最近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安迪·沃霍尔展中,他应邀对一辆雪佛兰汽车进行创作,他自己说,这是自己创作时间最长的跨界之作——算是对波普之父的一种致敬。
一把大火烧出的灵感
看薛松早年的画,几乎跟现在的作品出自两人之手。那些画粗粝、狂野,线条纠结,处处涌动着暴戾、不安的情绪。
他说那个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画什么,就觉得青春期荷尔蒙快要爆裂了,不这么画胸口都要被撞开。但不得要领,整天就是在宿舍里喝酒,跟兄弟们瞎混,像那时候的艺术青年一样。
1990年,薛松的宿舍着了一场大火,载着多年记忆的物品被严重破坏。薛松说,“失去了一直依伴的存录,化为灰烬的那一段过去不禁在心头反复重现,下意识要把它抓着,怕它消散。”他说大火时,大家的眼神,对于火的惧怕与兴奋,让他觉得这可能是一个新的方向。
于是他开始将焚烧过的材料重新拼贴,“经过焚烧,这些材料的形神都走出了框框,点亮了很特殊的空间,隐含着大量原先不见的信息。我慢慢推开新发现的这扇门,开始把以为早有定案的观念再次敲碎,捕捉在分离与重组之间浮现的可能性,把它们放入用烧过的小纸片所作的拼贴里,由此逐步建立起一个独我专有的语系……”
自成一格的波普
薛松的画非常通俗易懂。模式基本就是先根据主题寻找需要拼贴的材料——人物画书籍、各种词典、中英文报纸、杂志,放在一起焚烧。然后根据主题勾勒线条(比如山水系列、书画系列、字母系列……),再将烧过的那些碎片一一拼贴上去。
这种过程,决定了看薛松的画非常有层次感。远看是一幅色彩鲜艳的主题画作,如果凑近看,每一寸皮肤的纹理又有很多可以仔细反复观看的细节。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主题的多样性,决定了创作不会枯竭,有源源不断的创意可以延续,焚烧然后拼贴的手法又一目了然,在纵向上形成一种统一的延续,只要稍微了解一点就能看出来这是“薛松”招牌。
薛松很快将自己之前的那些纠结的画作都收了起来,只专心画这一种拼贴画风格。
下一步尝试立体形象
问他最近的打算,他说把手头的车项目完成之后,就会去景德镇做新材质的画。他想将一些烧过的陶瓷碎片拼到自己的作品中,这样就从原本的平面画作变成立体形象。
材料还是贯穿“烧过”这个标签,拼贴也仍然是表现手法,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很自然,又是一种创新。这种转变,果然如他一直以来选择待在上海一样,是平稳保守的。薛松是最早入住M50艺术区的艺术家,在这个地方一待就是12年,他入住之后,才来了后来的丁乙、张恩利等人,慢慢形成了小规模的艺术区域。他说,上海这个地方不用太混圈子,也不会一夜成名,总之算是细水长流。
这个已到中年的艺术家,早就剪短了头发,穿得规矩,每天定时到工作室作画,像上班一样,买中产阶层喜欢的车,一年参加几个展览,去国外待一段时间寻找灵感。
以后的路要怎么走,他心里敞亮清晰。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