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幕式嘉宾合影留念
2013年10月20下午3时“世界的壳—徐累个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隆重举办并在次之前举办了新闻发布会。这是徐累在北京举办的首次重要的线索性的作品回顾展,包括了自1995—2013年的代表性绘画作品。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今日美术馆联合举办,由艺术评论家、诗人朱朱担任策划人,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梁志天担任展馆设计总监。
艺术家徐累
“世界的壳—徐累个展”的举办得到许多机构和个人的大力支持。大自然保护协会是本次展览活动的合作方;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参与展览协办工作;国内外美术馆、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慷慨出借藏品以供展出;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梁志天应邀为展览进行空间设计,以精确的空间布陈很好地诠释了徐累作品移步换景的时空特征。展览还得到法兴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和富隆酒业等商业机构的友情支持。
“世界的壳”作为主题的展览,以徐累2012年以来的新作品为开篇。《游丝》的恢宏巨制不仅代表着徐累以修辞手法调节世界两极的智趣,同时还是一件史上最大的绢本通景画。《霓虹》、《气与骨》系列,较之以往作品更凸显出浩瀚寥廓的时空意识,语言的准确印证,意象的辩证中和,主题的凝练隽永,意味着中国传统绘画在自然观方面的新突破。经由这批预示着未来历史价值的新作后,展览通过时间的追溯,呈现了徐累自九十年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发展路径,并按照“镜像”、“青花”、“舆图”、“虚词”、“空城”、“色谕”、“世界观”、“帷幔”等单元陈列,循序渐进地重新演绎画家不断延伸的创造历程。
此次展览展出作品件数几经变化,最终确定了50件,机缘的是也恰逢徐累今年50周岁。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第一次公开展出。看这场展览无法走马观花,游走于国际著名建筑设计师梁志天特意为展览设计的空间中,那感觉更像是穿越回了某个旧时代,窗外正是潇潇雨,窗内温酒一壶,且慢慢读。
在尊贵隐逸的作风中,50件作品诠释了画家神秘虚幻的诗意特征,谨密的观念,精致的形象,戏剧的布局,微妙的情色密码,巧妙地调合为个人化的修辞符号。包括这些作品对私密性和疏离感的强调,也暗含了一种以美学的本体精神,抵抗现实各种意识形态纷扰的自觉态度。
观众在欣赏徐累作品
展览的作品不仅交织着视象的复古和观念的前瞻,而且还兼容了风格上的精致和厚重,这充分体现了艺术家丰厚的学识底蕴。徐累创造性地将宋画传统与西方中世纪绘画原理相融和,同时吸纳了杜尚、玛格利特、克莱因等现代主义观念架构,致力于各种不同视觉文化遗产的比照,而在主题方面始终把握着东方的颓废美学与空观视角。
文学性一直是徐累作品中至关重要的一点,艺术家本人也丝毫不掩饰他对这种表达的热爱,徐累实践着一个中国人对于现代艺术的深度解读,并且在此过程中不断重申文化的原型意义。他沉潜多年,以个人的勇气、坚持和智慧,为难以为继的中国画打开了一条通往现代世界的大门,他的实践成果被年轻一代的水墨实践所追随,其学术贡献如今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这些展出作品即是一个固执己见的艺术家,用他自己的方式见证笔墨与时代关系的特殊个案。就像评论家皮力所说,“我们在徐累作品中看到了一个混合着民国形象、奇珍异兽、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和明清言情小说的奇幻世界。他把诗歌中的意象转换为图像符号,从而把绘画变成一次次图像的修辞练习。”为展览进行学术研究的包括著名艺术评论家朱朱、皮力、鲁明军等,此外,著名作家陈丹青、苏童、阎连科、邹静之、孙甘露、吴亮、舒国治、冯唐、宋琳、小白等也从多种角度撰文评述徐累的艺术,并在展览期间结集出版。《世界的壳:作家与徐累》这本文集的出版受人关注,将会引起今天如何建立文学与艺术传统关系的讨论。
开幕式现场
此外,配合此次展览的还有一系列的学术活动。10月21日下午一点半,作家孙甘露、舒国治、朱朱、张悦然和画家徐累、刘野等,将在今日美术馆举办相关主题的讨论,并与观众见面交流。艺术家本人将在10月26日以“艺术的中界”为题举办讲座。画家徐累将通过自己的实践,讲解如何以中和的态度,在现实和理念上达到文化传统和文化现实的平衡,以创造未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可行之路。
据悉,此次展出的徐累代表性画作之一《自然观》将于11月16日参加在香港由苏富比拍卖行举办的TNC公益专场拍卖会。其拍卖所得将全数捐赠给全球最大的国际自然保护组织大自然保护协(TNC,The Nature Conservancy),支持其在中国的保护项目。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0月29日。
编辑:李保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