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罗奇:妥协现实,柔化冲突
0条评论 2013-10-21 10:16:13 来源:新快报 作者:赵旭虹 梁志钦

不会为了市场而局限方向

图式化和风格化几乎成了当代油画的两个主流特征,更多是因为,在艺术家的某种图式或风格被得到追捧之后,很可能他一辈子就以这种图式或者风格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油画家赵峥嵘曾经如此评价罗奇的作品“前些年的作品肯定好卖。”而广州美术学院艺术管理系教师吴杨波也表示,在2008年之前,罗奇的作品具有当代艺术的那种明显的批评性。罗奇则表示,那个时候的作品有市场,可能是一些画的颜色比较温润,图式感比较强,实际上是受卡通一代的影响。

“我并不喜欢像岳敏君,方力均这样强化图式,即便市场能走好,因为这样无疑是局限了自己的发展方向。”罗奇说。

满足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希望安心画画

随着艺术市场的逐步发展,艺术家似乎很难再跟市场完全割裂开关系。甚至有些艺术家对市场会比较焦虑,罗奇认为,这都是个人欲望的满足问题。在他看来,只要在经济上不要太被动,像目前的状态,有大量的空余时间可以创作,又不用担心“饭碗”问题,是上天恩赐的结果,应该好好珍惜。“有了这个条件应该是要很认真地画好画。去搞搞你的创作,做你的研究。那如果我把这个机会浪费掉了,那对于人的一生来讲,是很可惜的。毕竟很多人没有这个机会,很多画家还在为了饭碗奔波。”罗奇说。

他更强调,“艺术家不能太富,也不能太穷。”再富不能富孩子,他认为艺术家太富,容易迷失,当然,也不能太穷,如果连生活都成问题,那就难以谈创作了。

“以前王见老师的一句话我很认同,他说你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就努力地画十年吧。其实有这样的条件,是件很幸福的事情。”罗奇说,作品有没有市场,对我的影响都不大。

3 对话

广州是最适合我创作的地方

与罗奇对话是件愉快的事情,这位油画界的新贵,还是广美最年轻的副教授之一,没有不羁或愤世,更多的是随和达观。他说话不徐不急、条理清晰、娓娓道来,表达的是一种透彻的观察与沉稳的思考。

低调的罗奇,始终保持着南方人温润,腼腆的特质,在他看来,北京虽然氛围浓厚和发展机会多,但是毕竟是个名利场,肯定“身不由己”,并认为南方也正因为市场还没被开发,全国水平较前的画家依然坚持在广东沉着钻研自己的艺术,这一点难能可贵,而他也更加愿意留在广州,这样更利于研究创作。

《中国大餐》反映中国现象

记者:您曾经在《我的那幅画究竟去了哪里?》一文中说过“如果可能的话,我希望画布能越来越大,画面是一个混沌无边的气场,像一场茫茫大雾,好让我投身其中。”在这次个展中,大尺幅的作品有吗?很多画家认为,每个画家都应该有几幅大尺幅的作品,其实尺幅的大小对艺术创作真的有那么大的影响吗?您怎么看?

罗奇:这一次展出的作品都是2011年以后的新作,一共20多幅,基本的题材都是人物和草丛系列。

最大尺幅的作品达到2米×5米,名叫《中国大餐》,我觉得我是反映中国的现象,现在很多事情都是通过饭桌上面解决,圆桌嘛,这是一种中国的现象。小尺幅是个人对于一些比较细致的,比较安静的状态下自我的一种表现,大尺幅则从另外一个角度上释放自己,并希望实现自己对画面的一种控制与实验。

记者:您作品中的小人物一般包括哪些?而您通常是通过什么途径或者想法去发掘的?

罗奇:小人物,只是某一类群体概括出来的,对人的形象的一种模糊的概括。并不是特指某个人,是一种大众形象,我并不喜欢那种“对号入座”的风格,因为这样就会局限了某一个人,而不是一个泛指。

艺术家用编号来命名作品是一种欺骗

记者:您的作品命名跟别人有点不一样的就是,其他艺术家一般都会习惯用一个词或者成语来描述,但是您通常都是描述性的文字,感觉像句子,甚至很完整的叙事。

罗奇:因为一个作品,不可能太清晰,那么命名就希望能辅助一下观众的理解。所以,对于这个命名,我也很讲究,我通常为了更好地表达我要表达的意思,都是通过一句话来补充,强调出来。但是一幅作品跟一个题目,它们肯定会有无法交集的地方,这个则需要观众自己去理解。

记者:那您怎么看有些艺术家用编号来命名?

罗奇:他这样带有一种欺骗性,把艺术作品过于神圣化的。因为我们每个人表达一个东西,再怎么艺术,他肯定都有一个最原始的想法。只不过在表达这个想法的时候,每个人的表达方式都不一样,可能其中某个人表达的方式很巧妙,那么,这个可能就称之为艺术。但是无论什么方式,总不能把原来要表达的东西给抛弃。

艺术家“违约”画廊逃不掉责任反对市场“造局”

记者:曾经采访过不少画廊,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困惑,就是觉得目前社会艺术家“违约”的情况太多了,原因可能是违约的社会成本太低,对于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罗奇:违约是双方的。毕竟是一个契约社会,那么,肯定就存在契约本身的合理性跟有效性,造成这样的结果,一方面可能这个画廊跟艺术家签订的契约本身就有问题,那就导致了艺术家很容易就毁约,假如签得合理一点,可能就没那么容易毁约嘛。而且艺术家为什么要毁约?这个可能跟画廊的配合也有关系。如果这个画廊一直做得很好,不断地把艺术家往上抬。艺术家在你的这个画廊里感觉到温暖,可能也不会那么容易毁约。所以这个东西是双方的。而且一个艺术家有一个更高的平台去发展,那么画廊也应该让他去发挥。因为画廊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把这个艺术家培养出来,那就应该让他走,只不过里面的利益关系,那就是他们合同之间的事情了。当然,这里面也不排除有些艺术家的人品问题,那就要考验双方的眼光了,但是我就觉得这绝对不是单方面的原因。

记者:曾梵志最近一幅画1.8亿港元成交,引起轰动,在兴奋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提出质疑,“造局”“黑幕”“炒作”之声不绝于耳,对此,您是怎么看的?

罗奇:我肯定是反对的,像这幅画1.8亿成交,肯定是有问题的。因为曾梵志还活着,我们假定他还有很大的创造力,那么他的画可能会两个亿,三个亿。如果这样,相对于齐白石,黄宾虹的这些老一辈的艺术家,或者更有历史的一些大家的作品。难道说有一定历史沉淀的作品,都比不上他这幅画吗?那么,这里面肯定是有它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说以前费斯勒一幅画卖得很贵,有人说你几个小时就画完了,但是费斯勒说,我这几个小时是花了我三十年时间的训练才得到的。但是你即便花了30年时间,1.8亿也是问题啊。

广东油画市场画家、画廊、艺评家缺乏整合

记者:如果北京的市场想让你过去发展,你会愿意吗?

罗奇:要看情况,如果只是过去办办展览,我还是非常愿意的。但是如果要常驻那里,我就不习惯了。我还是比较喜欢广州。

记者:如果是中央美院让您过去呢?

罗奇:那还是不想。因为那边是个欲望的名利场,有时候人一去就身不由己啊。其实人的目的很奇怪的,很多人过去,其实不是为了把画画好,只是为了名气更大。这个跟我的性格就不太合适。虽说那边的思潮,或者学术氛围更好。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讲,我还是比较喜欢安静的,让我好好创作的地方。因为我始终觉得艺术是个人内心的独白,它需要一个很静,很安静的一个状态。

记者:您觉得目前广东的油画创作水平如何?如果要按地区排名的,北京,上海,重庆,广州,天津,您会怎么排?

罗奇:广东的油画创作水平,在全国来讲还是比较强的,应该说广东有很优秀的艺术家,他们对于艺术的执着以及对于艺术探索的热情与深度是值得关注的。只是广东的油画市场不好,或者是画廊的实力不强。广东的油画市场在全国来讲,它是属于一个没有被开发的一个地方。它即便是在这个艺术市场很火爆的时候,广东依然很沉静。很沉静并不代表这个地方的艺术家水平不行。只是他们没有机会,但是恰恰是这样的一个状态,这里的艺术家还认认真真在这里坚持他们的创作,那么,实际上他们就属于一个矿场一样,只不过还没被开发,但是像北京,就已经被开发得差不多了,有些20岁出头的,刚毕业的学生就已经被捧得很厉害了。但是广东这边就还没被关注的,却还有一大批艺术家在这边坚持。

广东的市场没形成,主要是因为这边的画廊、艺术家、批评家等还没有整合起来,而且批评界也没有起来,每次都是年轻的那几个,或者老一辈的也就那几个,而且他们的精力也不完全放在推广广东艺术家的这个方面去,所以广东的声音发不出去。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