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博物馆举办馆藏清代外销艺术精品展
0条评论 2013-10-22 09:29:53 来源:羊城晚报 

透雕徽章纹佛手钮象牙盖盒

透雕徽章纹佛手钮象牙盖盒

十八世纪象牙通雕开光山水亭台花卉圆形折扇

十八世纪象牙通雕开光山水亭台花卉圆形折扇

林呱或其画室绘四大行商之一卢茂官

林呱或其画室绘四大行商之一卢茂官

展出外销艺术品124件/套,包括广绣、广彩、广雕、外销画、外销壁纸、外销银器、外销漆器、外销扇、名片盒等品类。如今,广绣、广彩、广雕等工艺已成为岭南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销银器、外销扇等工艺曾盛行于广州,是为岭南工艺美术史中鲜为人知的一面。

商贸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早在十八世纪,“广东制造”已然流行欧美。然而,它不仅不是山寨的代名词,反而受到欧洲知识阶层、上流社会的追捧,掀起“中国风”的社会时尚。正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的“异趣·同辉—馆藏清代外销艺术精品展”,集中呈现了一批与此密切相关,混杂中华传统风格、广州本土趣味,又散发着西洋异国情调的中国外销艺术品。

十八、十九世纪,满清中国实行“一口通商”。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也是中国外销艺术品的生产基地与中转站。东西文化在广州的相遇与对话,创造了新的时代风尚,更带来了新的美学趣味。

“面对这些展品,更要看到它们背后的历史源流。”展览负责人、广东省博物馆典藏部副主任白芳所指的,是一幅绘制于乾隆年间的壁纸《农耕商贸图》。该壁纸高达292厘米、长72至146厘米不等,来自于英国英格兰东北部约克郡的一座一级历史保护建筑—夏活庄园大宅(Harewood House),是夏活伯爵拉斯切利斯家族(Lascelles Family)的收藏。

有文献记载,该壁纸为东印度公司商船“约克号”船长亨利·拉斯切利斯,在广州所订购。虽每幅题材各有不同,但相连起来后,令整个房间构成一组完整的水乡稻作、茶叶贸易的岭南风土人情写实画面。据白芳介绍,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套壁纸的购买者及其当时所从事的商贸活动,均有确切的文献记载,是早期中英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壁纸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深受英国影响的清代外销画

在此次展览中,特别展出了林呱为代表的清代外销画。“清代广州外销画,是一种与传统文人画疏离的民间叙事。”历史学家、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蔡鸿生指出,作为土洋合璧、空前绝后的画种,外销画盛行于乾、嘉时代,逐步消亡于道光年间。“题材的社会性和技法的写实性,是广州外销画的特色。其中三类画作,即市井画、船舶画和景观画,特别受到历史学界的关注。”

清代外销画经历新古典主义风格到“华丽风格”,其中则以英国画家乔治·钱纳利(George Chinnery)影响最甚。钱纳利是19世纪在中国华南沿海居留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西方画家。他出生于伦敦,父亲是业余画家。生活在英国美术的黄金时代,17岁进入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深受托马斯·劳伦斯(Thomas Lawrence)和威廉·毕奇(William Beechey)等为代表的“华丽风格”(Grand Style)影响。

“华丽风格”为当时英国最流行的绘画风格,笔触奔放、色彩明亮。从18岁开始,钱纳利的作品就在皇家画院展出,24岁时在皇家画院展出了21幅作品。1802年,钱氏因家庭问题离开英国,辗转印度,最终抵达中国澳门,自此在华南生活逾二十年。钱纳利在澳门售画谋生。因远离英国画坛,一直保持着少年时代的风格,至1852年去世。

被批量生产掩盖的个人风格

钱纳利对广州画家的影响商业利益更多于艺术价值。林呱等一批中国外销画家开设画室,根据西方顾客的需求绘制“行画”。“这一点与今天的中国商品油画市场状况相似。欧美顾客愿买哪一种中国油画,中国画家是很清楚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实行五口通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带着摄影术来到中国。这一新格局、新技术冲击外销画市场,原来聚集在广州、“成行成市”的外销画室纷纷迁至香港、上海,其受众也越来越少,逐渐消亡。

“外销画家的个人风格被作坊式的批量生产所掩盖,以至于现今很难对其个体的发展进行个案研究。”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江滢河认为,虽然外销画具有明显的商业性质,但晚清外销画在当时中国仍为独树一帜,而外销画家低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中西艺术不同的审美趣味,限制了他们在中国传统主流艺术领域的影响。

这一脱离中国文人画传统的绘画创作,无疑是中国人有规模地学习西方艺术的一次尝试,即便它似乎被学院派艺术家与主流艺术史书写者所忽视。“晚清外销画将得到更多的重视,已经有美术史研究者开始注意到,外销画在华人学习西方油画历史上的先驱意义。”白芳说。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