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动画“非暴力”争议核心是生产标准
《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的出品方可能想不到,一直以来备受喜爱追捧的动画片在最近会遭遇“口碑逆转”。
在2013年6月的《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中,有“《熊出没》等一批制作精良、构思巧妙、独具风格的原创国产动画,不仅备受国内观众喜爱,而且赢得国际市场的青睐”等语;在2011年、2012年的《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中,均出现过如下文字:“中国原创动画近年最成功的《喜羊羊与灰太狼》中,角色的性格设计中就渗透着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剧本一直秉承的两个主线:狼永远吃不到羊以及灰太狼不能离开红太狼,都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家庭价值观。”而在今年10月,“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等词语与两部动画挂上了钩,出现了诸如“新闻联播痛批‘喜羊羊’和‘熊出没’”“‘喜羊羊’‘熊出没’整改,卫视已停播”之类的报道。
从“制作精良、秉承中国传统价值观”到“暴力、粗俗”,究竟为何?难道是两部作品越做越暴力粗俗,自己“变坏”了,还是观众和社会舆论的评价标准开始换口味了?
“羊”“熊”风波始末
其实,“羊熊风波”在更早些时候便有端倪。2013年4月,江苏连云港男孩模仿动画剧情玩“绑架烤羊”游戏,导致小伙伴被严重烧伤,此事在后来的相关报道中被每每提及。喜羊羊的阴影尚未从人们心中散去,8月9日,一篇《热播动画片脏话连篇,孩子看后“粗口成章”》的报道直指《熊出没》,称该片“十多分钟爆21句脏话”。
自此,针对国产动画作品,特别是“喜羊羊”“熊出没”的质疑蜂拥而至。10月10日晚,新华网首发《业内倡议动画片远离危险情节和不文明语言,〈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进行全面修改》一文,此时,新浪微博上有少量“蓝V”(机构用户)发布了相关微博,但并没有造成舆论影响。10月11日上午,一篇“据新华社电:《业内倡议动画片应对孩子负责》”的新闻稿开始在各大网站传播,很多动画业内人士和密切关注国产动画的观众对此表示了重视;当天晚上,“人民日报”微博称,“《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将全面修改”,引起了广大网民的一些争议。而真正把“羊、熊”推上“风口浪尖”的,是10月12日新闻联播中“20家动画机构联合倡议不制播暴力失度语言粗俗动画片”的新闻。
舆论转向,业界争议
从“业内倡议”第一次在网上传播,到笔者10月20日截稿,已经过去10天。
在这10天里,舆论风向变了数次,最初《业内倡议》公布时,有说法认为政府有关部门对片方施压,新闻联播播出后,大批舆论转向认为“新闻联播点名批评‘羊、熊’”,接着出现各种业内争议,形成了质疑过去的审批、担心广电过多限制、提倡动画人自律、希望国产动画提高质量、希望广电出台影片分级、希望出台明确的低幼限制内容标准等几种观点,而对于“羊、熊”的态度,也分成了高调批和低调挺两派。
在这些纷争“口水战”的背后,到底是担心广电限制,还是希望广电出台内容标准加以限制?是希望“羊、熊”倒掉,还是希望国产品牌共同做大做强?对这些问题,参与者各怀心思,尽管每一方都觉得自己有些委屈。
“羊、熊”委屈——因为舆论风向突然从众口称赞变成了口诛笔伐,其中参与批评的不少人甚至没有认真看过片子,只是乱批一气。动画人委屈——因为影响到了整个国产动画的声誉,难免有人急着划清界限。观众委屈——自“限播令”出台,已经很久没有在电视上看到国外的优质动画,本就心存不满的一批人赶紧趁机加入“批羊批熊大军”,有人甚至宣称希望“羊、熊”乃至整个国产动画赶紧倒掉;兼具家长身份的观众则担心,两部片子是否真的如传闻这般危险?“毒奶粉”侵害肉体,“毒动画”侵害心灵?至于政府部门,又何尝不委屈,本来是想解决掉近期大量针对“羊、熊”的负面评价,约业内几家主要企业谈谈话,表个态说要做优质干净的低幼动画,结果却引发出更多的质疑声,还没法轻易开口解释。
争议核心:动画的生产标准之争
在笔者看来,此次争议的核心还是动画的生产标准之争。
动画产业是文化产业中很特殊的一个类型:观看门槛极低,读图和卡通形象的特征使得低幼群体也可以轻松观看,并成为动画的主流观众群体。但这部分群体往往无法清晰表述自己的观看诉求,就算能表达诉求,也要在“指导”下进行,因而容易产生大量政策管制与争议。很多产业只需尊重消费者的需求,加上一点引导就行,但动漫产业不可以。
为什么对“羊、熊”的评价发生了巨大变化?因为评价的主体和标准变了。在网络上跟风批评的人,有不少并没有认真看过国产动画,也并不是国产动画的目标观众,只是听了别人的批评,突然“发现”了片中大量的“暴力、粗俗”。那么,所谓的《熊出没》“十多分钟爆21句脏话”,其中大多是类似于“臭狗熊”“可恶”这样的词汇,这究竟算不算脏话?
脏话的标准由谁来定?是目标观众,还是家长,还是动画企业,还是政府有关部门?目标观众缺乏发言权,家长又太过分散,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权限下放到企业,企业主体太多,依然无法确定可执行性强的标准,难免会沦为喊喊“自律”的口号,却缺乏实际的改变。如果权限都集中在管理部门,执行力倒是有了,但是标准制定得太细,难免会落下“什么都管、什么都不让拍”的骂名,更危险的是会把艺术创作管死了;但是,若制定得不细,又回到了最初缺乏评判标准的问题上。
如何解决制定标准的问题
在美国,电影产业有MPAA(美国电影协会)负责制定评价标准,该协会由美国六大电影公司(华特迪士尼电影公司、索尼影视娱乐、派拉蒙电影公司、二十世纪福克斯、环球影业、华纳兄弟)组成,在业界极具影响力。其最初的目的主要是为其成员提供交流平台,后来根据电影制作守则规范电影制作,并形成了今日的美国电影分级制度。
在中国,目前缺少这样能够统一协调、具有权威力量的行业协会。如果行业内部没有协调和规范机制,一旦出了问题,就容易演变成各执一词的意气之争,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若出了问题无法协调,都等着被政府约谈,又容易引起舆论大哗。而且,政府毕竟不是制作公司,政策制定者对于制作影片过程及观众需求的理解,可能未必有企业了解得深入、灵活,难免会有“拍脑袋”决策的风险。
权威行业协会缺失的问题一时半会儿难以得到解决。在引起争议的《业内倡议动画片应对孩子负责》一文中,最后一段话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于年内出台《国产电视动画片内容标准》,对暴力、低俗、危险情节和不文明语言等方面做出严格限制。”也就是说,在今年最后的两个月里,将能看到国产动画生产的“官方标准”。
编辑:田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