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展艺术家
这七位年轻的艺术家均来自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并受教于同一位导师,但是他们的作品面貌却各有形式与触角。
策展人王海涛在展览前言中讲到:“用‘无非之题’来命名这个展览,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其一是参展艺术家的创作状态,他们都不可避免地呈现着中国当代年轻一代的现实情境及存在状态,都处于对某种心境不断地感知阶段;其二是参展艺术家的精神状态,他们都在新旧变革期的阵痛中成长,在社会种种的交锋下建构内心,他们正在深刻的经历着精神危机,并存在着创造一种预言未来的力量;其三是参展艺术家的活泼度,这里的活泼是指他们的‘聪明’程度。是迫切希望将自己的内心视觉化还是自我‘崩溃’到脱离自身的限制呢?活泼在这里成为了一个过程,他们正在其中。通过以上三方面,使用‘无非’这个词汇,是对于一切固有的、必然的状态的反思,希望通过这个展览来探讨关于活泼度的问题。”
李天易:抵抗现实的独立世界
艺术家李天易在《寂静的黄昏》等系列作品中,构筑了一个从现实世界中所抽离的独立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艺术家所创造的形象不仅仅可以代表某个具体的人,还能够兼具人的特性与共性的所指,画面中的主体人物具有冷峻的外表和人的温度,然而在这外表之下,却暗藏着内心的孤独与恐惧以及精神世界的疲惫和无奈。
蔡奥:如静如她
蔡奥的作品以写实的花朵和美人为主,情感丰富、温文端庄且蕴含丰富的正能量,找不到一丝暗黑的元素。他的作品着重强调色彩本身的纯度所带给人们的最直接的色彩感受,尽管画面中色彩的运用很艳丽,但给人的视觉感受却是宁静的、祥和的。然而在对美的修饰下,却传达着一种急促而短暂的声音,似乎在着力地强调着某种不自由。在此次展览中,艺术家蔡奥为公众呈现了《如静如她》的系列作品,作品以女性作为创作的主体,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女性自身所具备的柔软的、情绪化的、感性的特性巧妙的表现出来,使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恬适的氛围。正如艺术家蔡奥所说的那样:“我的画笔记录下的,是光与色彩的相互交融,是不同事物形态的相互交织,在这一刻,这些不同的艺术元素共同呈现出一种美妙的感受,如静如她。”
么红岩:诠释生命的海底世界
人与自然世界的和谐与矛盾是人类生存始终面对的问题,生命的起始与消亡,感情的欢喜与悲伤,一切都映射着生命的灵性。艺术家么红岩通过作品《我的海底世界》,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蔚蓝的海底世界,他在对于海中生物的刻画中,赋予了这些生物知性的一面。这种虚构的场景使观者的视觉不再受苦,心灵变的松懈,道德密度也随之松散,在这种感受中,观众体悟到的是艺术家对于生命的着力阐释。
李揆哲:抒情古老建筑
在此次展览中,艺术家李揆哲为公众呈现的是老教堂系列作品《威斯敏斯特》,古老建筑作为历史与人文的集合体,它包含了一种神秘而庄严的视觉感受,而它那种特别的绘画美感,也是让李季执着迷恋的重要原因。在作品中他将西方古老的建筑画的唯美而堂皇,从不同角度重复的刻画,每一条线和每一个面都感觉是沉默和无所谓的状态,殊不知在这种状态背后所内涵的却是对于古老建筑以及古老建筑所承载的历史文化的敬重。
呼佳瀚:石狮背后的英雄主义
中国石狮的雕刻艺术已有近两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悠久的中华文化中,石狮已经不再是毫无生命含义的雕塑,而更突显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对“石狮文化”的探索中,艺术家呼佳瀚侧重于石狮背后所隐藏的英雄主义。在他的系列作品《王者归来》中,他将传统的雕刻石狮通过油画的艺术形式表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诠释的是当代社会中“石狮文化”的生存状态,在画面中,艺术家将石狮看做是英雄的化身,来表达对于英雄主义的崇尚和传扬,以独特的魅力吸引和感召更多的华夏儿女,从而塑造崭新的生命人格,再次创造出盛世时期的雄浑气概和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李季:艺术创作中的“鹿”情结
艺术家李季以鹿作为创作的主体,他认为鹿是一种非常有灵性的动物,而之所以对鹿独有情结,主要源于在其学习中了解到的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九色鹿的故事,精彩的故事、瑰丽的色彩、生动的造型时常在李季的脑海中浮现,于是李季将自己对的艺术情结呈现在了作品《绿野仙踪》中,在他近乎直白的绘画表达中,不仅蕴藏着质朴、平和的律动,更体现出自己对于生命与关爱的思考。
郑金鹏:源自内心的呐喊
在当今这个矛盾与革新、道德与利益同时进行的快节奏时代,人们曾经欢声笑语、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精神世界的空虚和人性的病态。在这种背景下,艺术家郑金鹏创作了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源》系列作品,在作品中,病态的人物、白化的动物试图逃离城市的喧嚣,渴望回到曾经的美好。画面中使用的人物和动物,目的在于解释融合与矛盾,本是共存的却又互相排斥。郑金鹏以内心孤独、反叛常规,青春自我、独特空间,观念前卫、敢做敢想为主题来阐释“我”所拥有的世界。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15日。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