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作品,预示当代艺术市场全面复苏?
0条评论 2013-10-28 15:14:10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作者:王宁

曾梵志《最后的晚餐》2013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拍品 成交价:1.81亿港元

曾梵志《最后的晚餐》2013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拍品 成交价:1.81亿港元

当代艺术过亿了!这是自2013年10月5日香港苏富比40周年晚间拍卖之后一直活跃于艺术界的重大话题。曾梵志创作于2001年的面具系列作品《最后的晚餐》,在当晚以1.6亿港元的落槌价成交,加之佣金最终以1.81亿港元的价格成功加冕了亚洲当代艺术拍卖最高纪录的王冠。随之而来的关于当代艺术成功跻身“亿元家族”并将再创市场辉煌的论调与新一轮市场泡沫、藏家甩货、资本炒作等猜测,在舆论的二度合体之后演变成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口水战。

毫无疑问,一件标杆式作品的树立对于已深陷市场下滑泥潭的当代艺术而言,其作用是无需赘言的,但如果仅凭这一单一的独立事件就妄下论断,称中国的当代艺术市场要重新火起来,却又多少显得立论不足。毕竟《最后的晚餐》所能提供给众人的只是一个1.81亿港元的成交数字,即便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香港嘉德夜场整场拍品的价值,但这也只是一个数字,是一个由拍卖市场所提供的关于一件艺术品市场价值的数字,而其艺术价值是否又与这样的市场价值相匹配?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不相称只是当前艺术品拍卖市场所反映出的众多问题之一,而过分关注市场价值却又助长了艺术品价值的唯市场论,也才会有了今天这种以一件作品来判定整个市场好与坏的情况出现。

过亿当代,多重因素的产物

2013年10月5日19点,香港苏富比2013年秋季拍卖迎来了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香港苏富比40周年晚间拍卖专场。在这一专场当中,香港苏富比充分展现了一个国际拍卖巨头的实力以及其在香港经营长达40年之久的影响力:数百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顶级收藏家挤满了全场,汇聚了包括赵无极、吴冠中、常玉、朱德群、张晓刚、曾梵志、方力钧、罗中立、村上隆、草间弥生、奈良美智、刘野、周春芽、蔡国强、王沂东等众多亚洲一线艺术家作品在内的62件拍品上拍,其中曾梵志创作于2001年的《最后的晚餐》以破纪录的1.81亿港元成交,在轻松刷新艺术家个人成交纪录的同时,也创造了新的亚洲当代艺术品成交纪录。

在此之前,亚洲当代艺术品成交的最高纪录保持者为日本艺术家村上隆,而曾梵志的个人最好成绩则是在2008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上创造的7536.8万港元。不过巧合的是,促成曾梵志两次个人最好成绩出现的作品都是面具系列,催生这一成绩出现的拍卖公司均为有着国际背景的香港拍卖公司,不可不说,香港于曾梵志而言还真的是块福地。

据介绍,本次曾梵志面具系列最大尺幅的作品《最后的晚餐》由尤伦斯夫妇送拍,其最终买家是谁至今仍旧不得而知。有传言称购得该画者为卡塔尔公主。收藏家唐炬在其微博中首先爆料:“昨天(10月5日)中国架上绘画终于过了亿,应验了我很早的预言,只不过这次最终一亿六千万的落锤,国人只能做壁上观。我当时的直觉:应该跟曾先生的代理画廊高古轩的客人有关。刚刚得到的消息,最后的出价者应该是卡塔尔公主,真的是不差钱呀!”就在众人纷纷回应并大谈卡塔尔公主才是真“土豪”时,香港苏富比却对这一说法进行了更正,称买家并非“土豪”公主,而是一位国际友人的大手笔。虽然唐炬在最初的买家身份认定上出现了偏差,但在很多人看来,其所猜测的“高古轩的客人”却才是整个天价事件当中最为重要的一环。而在事后,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将这一神秘的买家认定为高古轩本身,认为这一天价成交事件属于一场自卖自买的秀,因为尤伦斯夫妇在保有中国当代艺术重要收藏家身份的同时,还持有高古轩20%的股份。当然,最后这种说法至今都未有定论,也没有人愿意站出来澄清,而真相或许只有在作品真正实现交割之时才能见分晓。但愿,天价当代不要沦为另一起买而不付款的事件。

回到作品本身,抛开香港苏富比40周年庆典、曾梵志代理画廊高古轩以及送拍人尤伦斯夫妇等众多附加于作品之上的因素外,“《最后的晚餐》是世界名著,被曾梵志挪用过来,无论中外接受度都比较高。另外就是画幅很大,技巧倒是次要的。这幅画我不是特别喜欢,画得有点艳俗、匆忙,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但是有明显的代表性。”西安美术学院副教授彭德如是说。但即便在彭德看来不是最好的作品,但却因题材和尺幅的加分而变成了“表现中国社会转型的时代缩影”(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主管林家如语),如此成绩也就在偶然之上有了些许必然的成分。

内地难续香港的神奇一夜在曾梵志亿元拍品成交之后的10余天里,关于当代艺术市场“金秋”的回暖与上升猜想不断升温,但在很多内地拍卖公司的眼中,香港的神奇终究只是一个偶然,是一个单一性的独立事件,不具有足够的横向比较价值。

且不说香港苏富比在其亚洲40周年庆典中的不遗余力,单就香港本身所具有的成熟市场机制以及自身的各种优惠政策就是内地难以企及的。回想今年春拍时中国嘉德20周年庆典拍卖会的成绩,同样是周年庆典,却各有各的不同。

北京翰海拍卖当代部经理李卫认为,“内地秋拍市场很难复制香港的成功,但当代艺术领域也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相较于进入调整期后的市场而言,平稳仍旧是重心所在。香港之所以在价格上出现上涨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毕竟恰逢香港苏富比亚洲40周年庆典,一些重量级拍品以及刷新成交纪录的结果出现也是有其合理性的。这次的香港拍卖结果对于内地市场是一个利好信号的传达,对于市场信心的恢复会有帮助。”

从2008年开始,内地当代艺术市场就开始走下坡路,虽然经过2011年短暂的市场拉高,但在紧随而至的市场调整期又再度遭遇重创。2012年的“黑色星期天”想必很多人记忆犹新,正是从彼时起,当代艺术在市场中刚刚恢复起的一点信心再度被击碎,观望、抛售、崩盘等一系列行为先后在当代艺术市场中出现。可以说,如何重塑当代艺术的市场信心成为了众多拍卖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曾梵志作品此时的过亿现象,不得不说是对于当代艺术在市场尤其是在买家群体当中形象的提升。至于这种信心的刺激到底有多大,还要看接下来的几个月中,内地拍卖市场的反应了。

在北京保利现当代艺术部总经理贾伟的眼中,“香港拍卖的成功对于内地市场,在信心恢复上是有非常大的好处的,但至于内地市场是否能延续这次香港的拍卖势头还不确定。毕竟此次香港的成功包含了各种因素,环境跟语境的不同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两者之间的可比性。同时,曾梵志作品的亿元成交也是多重因素共同努力所促成的结果,是单一性的独立事件,并不代表当代艺术的整体市场状况。至于香港、内地在秋拍当中所呈现的个中差异带给市场的也并非完全都是坏事,这些仍旧会对于那些观望者有不小的刺激作用。相比起之前市场当中的惜售状况,在今秋的内地征集当中,这种情况依旧存在,但也实属必然。优秀作品的流通时间不会是短期的,一定会有其时间性。”

当代在香港,也并非大获全胜

或许是曾梵志作品天价过亿的消息太过突然,让众人沉浸在震惊之余的喜悦与欢庆之中,忘记了市场并非一个简单个体构成。这或许应该归结为标杆的巨大力量吧,但掩耳盗铃之嫌却也充斥其间。历来喜好报喜不报忧的国人自无例外的对于单件作品的过亿成交进行了足够的正面宣传,而对于其它同类作品的成绩平淡却口径一致地选择了一笔带过。如果想仅以此举令当代艺术实现一个从“黑色星期天”到当代复兴的华丽转身,单靠一件作品的成功恐怕还有所不够吧?

香港苏富比的火爆与其最后的总成交额相得益彰,41.9亿港元的成交额也成功刷新了国际拍卖行在亚洲的最高总成交纪录。其中,40周年的重头戏“香港苏富比40周年晚间拍卖专场”更是破纪录地实现了11.3亿港元的成交额,包括曾梵志《最后的晚餐》在内的共11位艺术家的作品创下了拍卖新纪录,这样的成绩在某种程度已经足以证明了市场的逐渐回暖,但如果具体到当代艺术领域,如此成绩却未如看上去那么美丽。一如往年,香港苏富比在油雕部分依旧以二十世纪为主打,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常玉等艺术家的作品也毫无意外地占据了拍卖会的大半江山。在这场奉献了11.3亿港元成交额的40周年晚间拍卖专场当中,占据成交额排行榜前10位的艺术家分别为曾梵志(1幅)、赵无极(5幅)、陈逸飞(1幅)、常玉(1幅)、刘野(1幅)以及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当代艺术家沃尔·特·史毕斯(1幅)。从中不难看出,排行榜前10的艺术家中,真正意义上的内地当代艺术家只有曾梵志与刘野两人,其余几人则多数是二十世纪中国艺术的代表。即便是将这一成交范围拉大到前20名,属于内地当代艺术的上榜者也不过只多了一个张晓刚而已。可想而知,即便是以香港苏富比最为重点推荐的专场作为当代艺术是否崛起的参考标准,其结果也并不令人满意。而其它如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当代亚洲艺术等板块呈现出的成交趋势而言,早期油画以及抽象绘画仍旧是保证其市场份额的最大推手,而非当代艺术。这一点,保利香港与嘉德香港的成交状况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保利香港在当代艺术部分的拍卖成绩与嘉德香港近似。1.23亿港元的成交额虽然略高于嘉德,但84件拍品才取得如此成绩显然不足为傲。不过,恰恰是这样一个成绩似乎才是当前国内当代艺术的真实反映。上位者依旧是那么几位,中间力量的市场价格大多在百万元左右,高流拍量印证了市场对于作品好坏的自我评判和筛选,宁缺毋滥的心态正逐渐成为当代艺术收藏群体的法门。

中国嘉德选择了在入驻香港之后的第三场拍卖会中增设当代艺术板块,一方面是其前进步骤所必需,另一方面也是受形势所迫。在2013年10月5日举行的中国二十世纪与当代艺术的专场拍卖中,35件拍品成功易主27件,最终以1.1亿港元的成绩收槌。环顾整场拍卖会中成交的拍品,各艺术家的成交价格并未有太大变动,二十世纪部分作品依旧稳定,除吴冠中一件作品流拍外,其它上拍作品全部实现成交。反观当代艺术部分,多达7件的流拍数量虽也在整场范围之内,却也客观地反映出了当前当代艺术的真实市场现状:一如往常。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内地拍卖公司认可度极高的写实类作品并未过多地出现在今秋的香港拍卖中,为数不多的几件成交作品也大多价格依旧。

市场依旧还是那个市场

曾几何时,我们希望将出现于香港的拍卖信号看作是指导内地市场的风向标,但随着两地市场环境以及制度完善程度上的差异逐渐拉大,香港对于内地的指示作用正在逐年弱化。即便如此,香港市场提前预警的作用却日渐明晰起来。正如此次香港市场的火爆一般,内地已然不能再从其中分到多少实惠。虽然吃肉的机会没了,喝汤的机会总还是可以争取的。

内地市场的秋拍并未因香港的提前火爆而过分自我膨胀,很多拍卖公司也清楚地知道双方间的不同与差异。只不过,有如此之好的大势存在而不加以利用又多少有点说不过去,看涨总比看跌要好得多。毕竟,谁都希望自己的日子能过得好点。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