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嘉行——西泠印社社藏捐赠文物的背后
0条评论 2013-11-04 09:34:05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葛熔金

53年后的1997年,“西泠印社中人”印章突现于上海的拍卖会上。当时,许多人闻讯持重金前往,欲竞拍此印宝藏,但终被一受托人以志在必得的高价购去。事后方知委托人乃日本篆刻联盟理事长、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小林斗盦。这次,“西泠印社中人”印东渡去了日本。

得到此印的小林斗盦,在他撰写的附记上,详细描述当时得印的心情:“吴缶庐先生所作‘西泠印社中人’一印,余丁丑正月购得于沪上,无量欢喜,为斗庵藏印中瑰宝。”然而,许多人却未能料及他的真正用意。因为,在他心里,从得知拍卖“西泠印社中人”印章的那一刻起,就已萌生意愿,在适当的时间将印章送回它的初始之地。

这一时刻终于来了,“癸未十一月际遇西泠印社创设百周年嘉会,余庆祝之馀持此印奉赠印社,盖可谓此印得回归故里。日本斗盦小林庸浩”。这是小林斗盦在2003年将“西泠印社中人”印章作为尊贵的礼物,奉献给西泠印社百年庆典之前的亲笔记载。

“西泠印社中人”印章的归来,圆了印人久远的夙愿,此印将永远地保存在西泠印社。

“传朴堂”:出嫁至印社的“小女儿”

“传朴堂”位于浙江平湖城内葛氏宅地。楼内藏书历经葛氏几代经营,传至葛嗣浵已颇具规模。葛嗣浵弃官归隐后,以毕生精力承祖业,苦营“传朴堂”,使“传朴堂”藏书由10余万册,激增至40余万册,藏书及书画闻名遐迩,其藏印之名也随之鹊起。“传朴堂”第三代主人为葛嗣浵之子葛昌楹、葛昌枌。

葛昌楹为风雅人士。自幼好弄印,既而嗜之成癖。生平所聚不下千钮。1937年,丁丑之乱,“传朴堂”毁于战火,楼内藏书数十万卷,名画千百帧,顷刻之间悉成劫灰,藏印亦散佚大半,收拾烬余,只得数百钮。葛昌楹与丁仁将劫余之印与丁丑史实合辑成册,于1939年出版了《丁丑劫余印存》二十部,以书记史,把这次对人类文化的劫掠,寓于所示藏品,传给后人。

由于战争等各种因素,家道中落,葛昌楹为维持一家生计,无奈之下只得依靠变卖家中藏印度日。面对日渐稀少的印章,葛昌楹的心犹如被掏空了一般。每一次变卖前,他总是反复挑选、比较,将最心爱的藏品留下。

时间定格在了1962年,葛昌楹在上海听说西泠印社在筹备恢复事宜。欣喜之余,他从所剩不多的藏印中,精心挑选出明清名人印章43方捐献于西泠印社。在交付这批印章时,老人动情地对前去接收的西泠印社工作人员说道:“这回是小女儿出嫁了。”在他去世20余年后的1986年,夫人冯梦苏又遵其遗命将吴昌硕为先生所刻的十方田黄印捐献给印社。这些印章都先后成为西泠印社的镇社之宝。

弘一法师出家赠印

李叔同,这位“二十文章惊海内”,在多个领域开中华文化艺术之先河,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学问于一身的旷世奇才,同西泠印社别有情感。

1916年夏天,备受神经衰弱困扰的他,想找个清静的地方用断食疗法诊治,便同他的印友叶为铭(即叶铭)商量断食地点,叶为铭建议他去虎跑寺。因丁辅之(即丁仁)是虎跑寺的大护法,便由丁辅之代为介绍。李叔同到虎跑寺试住一段时间,倒羡慕起寺里僧人素食的生活,萌生出家的念头。

1918年8月19日(农历七月十三日),李叔同不为人劝,坚持在虎跑寺剃度出家,从这一天起,他便是法名演音、字弘一的僧人了。出家前,他把诗词、书法卷轴送给了莫逆之交夏丏尊,音乐、绘画、戏剧手稿留给弟子丰子恺、刘质平等,油画作品赠给了北京国立美术专门学校,93枚自用印则移储西泠印社。他把身外之物全部送走,净身出门了。

在西泠印社山腰,沿鸿雪径台阶往上,石壁上嵌有“印藏”的石匣,就是藏印之处。叶为铭面对好友的嘱托,仿昔人“诗冢”、“书藏”遗意,遂凿壁庋藏,寓意“庶与湖山并永”。游客移步至此,抚摸着布满青苔的石匣,听着李叔同赠印的故事,不禁会浮想联翩——耳边仿佛飘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的悠扬歌声,眼前仿佛看见叶为铭、丁辅之正在与李叔同拱手作揖,依依惜别。

李叔同出家前后,同西泠印社的联系没有中断过。1923年吴石潜之子吴熊于遁庵左侧建阿弥陀经石幢,经文由叶为铭出面请弘一法师书写。弘一法师很郑重地写好经文,特别请叶为铭代嘱镌刻者:“格线宜照刻,刀法宜圆浑,不可有锋棱。又是本为宿墨所写者,付装池时希告匠人,宜注意拂拭纸面,否则或致污染也。”第二次又嘱:“若已镌竟,希惠拓本若干份,广结善缘。”该经幢由叶为铭监造完工。1924年建华严经塔时,叶为铭又请弘一法师撰书《西泠华严经塔写经题偈》,镌刻于塔上。从此,西泠净土,华严圣地,风起铃动,佛音袅袅,远近相闻。

徐渭《草书岑参诗轴》的入藏经历

徐渭《草书岑参诗轴》现藏于西泠印社文物保护中心,国家一级文物。该作品高353厘米,宽104厘米,纸本,卷尾钤有“天池山人”、“青藤道人”、“湘管斋”三枚印章。在西泠印社收藏的诸多书画作品中,尺幅如此之大的为数不多。其风格之独特,作品之精湛,堪称徐渭书法的精品力作。

徐渭《草书岑参诗轴》庋藏西泠印社的故事,颇有戏剧性,它与西泠印社顾问曹漫之先生有着特殊的渊源。

曹漫之(1913-1991),原名曹元鹏,山东荣成市人。早年参加革命,曾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胶东区支前司令员。1948年调往中央华东局,上海解放后曾担任上海市政府第一副秘书长,1952年后任华东政法学院法学教授,1979年后任华东政法学院副院长。曹漫之在工作之余喜欢收藏,与西泠印社交往颇深。

据曹漫之先生言,这件作品是他1960年代初在绍兴与人交换所得。那年他在绍兴一藏家府上遇见这幅书法,顿时一见钟情,志在必得,反复与人相商,用他的话说是“用八张古代国画换来的,其中八大山人四张、石涛二张”。他将这幅徐渭的书法作品带在身边相伴,不时地与人观摩共赏。

1962年,曹漫之来杭州疗养,住在花港饭店。据说,当时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要布置一处重要场所,获知曹漫之身边有这样一张珍贵书法,就同曹漫之商量用西泠印社收藏的字画交换,任其在杭州书画社(西泠印社)的三楼库房的一堆文物字画中挑选。他很爽快,立刻答应下来,曹漫之唯独选中了一幅鲁迅书法作品《悼丁君》。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来人觉得只挑一张,尺幅又不大,分量太轻,条件有点不对等,劝他多挑选几张,但曹漫之执意只此一张,不肯多取。因为曹漫之早年参加革命,喜爱阅读鲁迅等进步作家的著作,还与人组织过“鲁迅读书会”,一生研读鲁迅,所以一直对鲁迅情有独钟。这次交换,他只取这幅作品,可见鲁迅在他心目中的位置。回去后,他在墨迹右下角钤上“胶东曹漫之印”的白文收藏印,把它重新装裱收藏,经常与人分享。

西泠印社收藏的这幅鲁迅书法作品《悼丁君》,来自杭州人周陶轩(1903-1967)。周陶轩住杭州九曲巷(上城区清泰街),出身书香门第,祖父、父亲两代在清朝为官。周陶轩闲居在家,平时喜欢结交名士文人。郁达夫(1896-1945)就是其中一位。那时郁达夫与王映霞相恋,两人来杭州时住王映霞的外祖父王二南家金刚寺巷七号(上城区建国南路东,现“玉蜻蜓”餐厅址)。王二南系杭州名士,南社社员。周陶轩通过表弟黄萍荪(1908-1993)结识郁达夫后,因为两地相距不远,又都喜欢吃酒,所以三人经常一起在周家吃酒。因为周家两代在清朝为官,因而藏有皇宫贡墨。郁达夫亦喜好古墨,他闻知后,便向周索要贡墨。周陶轩虽闲居在家,却有进步思想,是个热血青年,敬重鲁迅的风骨,他知道郁达夫与鲁迅是文坛密友,要郁达夫向鲁迅索字交换。于是,周陶轩手里便有了这幅鲁迅书法《悼丁君》。

这幅作品,鲁迅创作于1933年6月28日。1933年5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女作家丁玲失踪、社会科学家联盟的负责人潘梓年被捕,鲁迅也遭到恫吓,后又传丁玲被害。出于对反动派的憎恨和对丁玲的怀念,鲁迅愤然写下《悼丁君》:“如磐遥夜拥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湘瑟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鲁迅先后写过三幅相同内容的书法送人,这是第一幅,此幅高65厘米,宽40厘米,纸本,题款“陶轩先生教正”和署款“鲁迅”,并钤“鲁迅”白文方印。墨迹结字、布局有着很强的形式感,通篇结构严谨、运笔凝练、笔法朴质而浑厚,凝聚着鲁迅的感情,体现了鲁迅的风骨,富有赏阅深思、耐人寻味的魅力。是一件有历史事件、有思想内涵,书法精湛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很高的作品,堪称稀世之宝,是鲁迅研究难得的宝贵史料。

上世纪60年代初,周家因经济拮据,生活困难,将这幅鲁迅墨迹出售给西泠印社。这幅作品购进时间是1962年,大约春节前后,时价60元。此时的西泠印社正在广泛地通过多种渠道收藏古代艺术品和革命历史文物。

徐渭《草书岑参诗轴》,随后被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取走,任务完成后,因受保管条件的限制,又送回西泠印社文物库房。后经征求曹漫之的意见,正值1963年西泠印社筹备建社60周年庆典之时,曹漫之便把它作为贺礼转赠给了西泠印社,体现了他的胸襟和气度。1987年夏初,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全国书画巡回鉴定专家组启功(主任委员)、谢稚柳、杨仁恺、黄涌泉等大师鉴定这件藏品为国家一级文物。半个多世纪里,西泠印社多次在国内外进行的重大展事活动中,都能看到这件藏品的身影。

2011年5月,曹漫之家人将费尽周折、躲过劫难,两代人接力保存下来的鲁迅《悼丁君》书法作品捐献给上海鲁迅纪念馆,继承了曹漫之对待文物收藏的一贯思想和精神。因为这件作品,它引出的故事,对西泠印社和上海鲁迅纪念馆来说,两家都有理由为此高兴,一次交换,两朵花开,留下了中国收藏史上的一段佳话。

陪嫁的八大山人

朱耷(1626-1705),别号雪个、个山、八大山人等。江西南昌人。明宁献王朱权九世孙,明亡后弃姓改名。清顺治五年(1648)削发为僧。擅画花鸟竹木,以简略见胜,独出新奇。写意花鸟画脱胎于明代林良、徐渭等人,笔墨精炼,含蓄蕴藉,丰富多彩,淋漓痛快,自成一格。画山水,大多是荒岭怪石,表现“残山剩水”,“地荒天寒”的境界。他的花鸟画成就最为突出,也最富个性。画鸟,多无名之鸟,形象怪异,表情奇特,体现了他高傲、冷漠和仇视现实的精神状态。清代中期“扬州八怪”、晚期“海派”及近现代的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等巨匠,都受其熏陶。他的书法亦能博采众美,独标一格,具有点画流美、淳朴圆润的风格。

西泠印社藏朱耷《孤禽图册页》为纸本,长26.5厘米,宽23厘米,国家一级藏品。整幅画面,仅在中下方,绘有一只水禽,落款为“八大山人”,书写连缀,寓“哭之笑之”状,款后钤“三月十九”印。图中禽鸟一足立地,一足悬空,鸟的眼睛一圈一点,眼珠盯着眼圈,一副“白眼向天”的神情,缩颈,拱背,表现出一种受欺而不屈、傲兀不群的情态。画作形象洗练,造型夸张,表情奇特,构图奇妙,笔法雄健泼辣,笔试朴茂雄伟,墨色淋漓酣畅,流露出愤世嫉俗之情,反映了作者孤愤的心情和坚毅的个性,具体奇特新颖、出人意表的艺术特色,为艺术成熟期的精品。

【编辑:文凌佳】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