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 碧玉嵌白玉龙纹玉如意 长33 cm
如意被赋予了“如人意愿”的美好寓意,因而各种材质的如意成了人们互相赠送的首选之品,尤其是玉如意,更是惹人喜爱。此如意柄身以整料碧玉雕琢,柄冠则以白玉镶嵌而成,玉质温润,触手绵滑。器身呈灵芝式,云叶首,首面浮雕正面卷体的穿云升龙;柄身中部隆起,自上而下渐宽,曲线优美,其上浅浮雕一正面升龙,升龙盘桓处亦琢饰数朵流云,象征五爪升龙可以飞天潜渊。此如意无论艺术、质地、身份都称得上名品,当为世人所珍。
清乾隆 白玉长宜子孙牌 尺寸:5×9.1 cm
此玉牌以整块上好材质之白玉精雕细琢而成,玉材呈色温润晶莹,光滑白皙,整体玉面几乎没有瑕疵斑点。玉牌为长方形,正反两面雕琢;正面减地,四周起阳文边线,中间阳文篆书“长宜子孙”四字;背面平地子,其上以朱砂描隶书“御制玉长宜子孙珮诗”,全文曰:“玉宝琢为珮,祥徵则百斯。含辉喜温润,比德肃威仪。置匣欣成器,章身勉中规。梦兰同叶永,蕃育庆长宜。”字迹为划刻,字体工整有力。“长宜子孙”字样出现在玉器上可追溯到汉代,寓意後世子孙都能过上美好安逸的生活。此主题的玉佩在乾嘉两朝宫廷玉器中有多种表现形式,此种玉牌当为乾隆皇帝御赐诸皇子皇孙之用。
清乾隆 白玉菊花纹盖盒 尺寸:直径14.2cm
尽管乾隆年间玉制业达到了空前的鼎盛时期,但玉制品的使用在清宫中依然被严加控制,如乾隆年间所定“铺宫”中规定的日常用品,仅皇太后、皇后各可用“玉盏金台”一副,其它等级的人皆不配用玉器,显示出玉质用器的尊贵地位。本品为玉盖盒,以上等白玉掏膛而成,质地莹润细腻。子母口扣合,盖面圆形开光内雕数簇菊花纹,构图规矩有层次,寓意吉祥。余部则不雕不饰,尽显玉本身高雅简朴的美态,正合乾隆帝所提倡的“良玉不琢”之说。底落“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描金款。尺寸适宜,做工考究,由内而外散发出宫廷器物特有的雍容气度。宫廷玉器中落款者并不常见,且多为篆书或隶书,如本品落楷书款者,更是稀少。具体到玉盖盒,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多件不同玉质、不同纹饰的盖盒,装点均十分华美,但落款识者,在出版品中几乎未见。著名中国玉器收藏家Hartman夫妇旧藏一件乾隆年款白玉五福捧寿纹盖盒,只在盖面装饰五福捧寿纹,余部光素,其尺寸、造型和装饰风格皆与本品如出一辙,更难得的是,连款识写法都十分相近,似为同一人所刻。此件盖盒后于香港佳士得2007年秋拍Hartman夫妇玉器专场拍出,成交价高达649万港币。另外,台北故宫博物院亦藏有同类品,可供比较参考。记录显示,此盒的来历十分清晰,曾于1985年4月17日在纽约苏富比拍卖,并著录于1998年出版Christopher Randall着The Brush and the Stone,Chinese Jades,Snuff Bottles and Works of Art一书中。完整流传,制作简练有度,磨制精到,遵循“良材不雕”的原则,线形柔畅,抛光细腻,实为清代玉盖盒中的精品。
清乾隆 痕都斯坦青白玉镶宝石嵌金四方盒 16×11×4.6 cm
玉盒白中泛灰,为痕都斯坦地区玉器,素面薄胎,外饰金丝镶宝石缠枝花纹,颜色搭配大胆,光素的盒身在金丝与红绿等各色宝石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豪华富丽,具有典型的痕都斯坦风格。乾隆皇帝爱玉成癖,而痕都斯坦玉器的高雅精致,甚得乾隆帝的推崇。除了进贡的痕都斯坦玉器外,清廷又在内府作坊加以仿制,称“西番作”,并引发了朝野上下的追捧,至十八世纪下半叶,痕都斯坦玉器成为久盛不衰的时髦玉雕。此器造型端庄俊美,玉质细腻莹润,工艺精湛,是为雅品。
“溪山清远”翡翠牌饰 长5.5 cm
翡翠材料质地细腻,翠色浓艳,给人冰清玉洁之感。正面浅浮雕崇山峻岭、雅松、云烟、夕阳、渔舟。背面琢一株盛开的兰花,兰花淡雅宁静,风格高贵婉约。
【编辑:田茜】
编辑:陈荷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