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称,21世纪有两件大事,第一是美国的新经济,第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在未来几十年时间里,中国将产生1000多座甚至更多数量的崭新城市,新城要影响未来几百年中国城市的基本格局。
那么,全球未来的发展趋势又如何呢?美国知名杂志《外交政策》2012年出版的8、9期合刊上预测,2025年的全球最具活力城市排行榜中,600座城市将创造全球约60%的GDP。与当前相比,虽然贡献值没有太大变动,但榜中的城市发生了较大调整。预测认为,纽约、伦敦、芝加哥等约四分之一的超级大都市将跌出600强的行列,而被96个新型城市取代,其中有72个来自中国。在全球75座活力城市的名单中,有30个中国城市入选。其中,上海摘得榜首桂冠,京津紧随其后,广州名列第五。中国的城市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同时中国居住在城市的人口也在过去十年间,由原来的36%增加到近50%。如果这种趋势保持的话,中国城市人口将从2005年的近5.7亿增长到2025年的9.25亿。
人头攒动的海滩、拥挤不堪的地铁、摩肩接踵的商场……不断增加的人口让城市的压力日趋增加,要提高、哪怕只是维持现有的生活幸福感,是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严峻问题。如何让城市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能量也就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大事。
在日前举行的以“城市创意空间的培育”为主题的论坛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汉斯·道维勒称,文化可以为生活带来益处,“子孙后代需要文化的保存、文化遗产的弘扬,如今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让我们的收入增加、就业率增加。重视文化将会促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不只是画家、画廊、管理者需要努力,整个社区的人都应努力。有一个德国人说过,艺术与生活密切相关,无论艺术发挥成什么样,城市就是一个有机体,文化可以丰富我们的城市生活。”她说,新兴的艺术中心正在挑战传统的城市,而这样的挑战今后将继续下去,艺术院校、博物馆让艺术拥有了发展的空间,而与其他国家艺术家合作、与政府合作的非营利项目,与私营部门合作的潜力项目等,都让创意和城市变化出多种可能。
如同人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所说,城市应当被看成是一件富有魅力的艺术品,城市不应该是千城一面的,要增加每一个城市的符号感,每个城市都应利用它们自身不同的文化来形成新的影响力。城市要与区域经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结合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挖掘城市未被挖掘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形成地域性特色城市,这样才能让城市的发展适应未来人们的生活。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