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与思辨:年轻艺术家的影像语言和观念更加“吊诡”
0条评论 2013-11-06 10:31:16 来源:墙报 

自律与思辨:年轻艺术家的影像语言和观念更加“吊诡”

2013年11月1日下午,由北京电影学院主办的“自律与思辨”第三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在北京电影学院四度空间美术馆开幕。

本次新媒体展由北京电影学院新媒体艺术实验室主任刘旭光教授策划,开幕式邀请了国内外知名艺术家、芬兰坦佩雷电影节主席Juhani先生、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大学媒体学院院长Robin先生、及著名艺术评论家易英教授、策展人王春辰教授等特邀嘉宾出席展览。虽然当天细雨纷纷,但展厅中间还是挤满了前来观展的人群和媒体。

在展览现场,本次国际学院作品单元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管怀宾教授告诉记者,这次展览展出了很多年轻艺术家的作品,观念和态度都很不一样:“我这次推荐了一些刚毕业的年轻艺术家,都是有新的倾向性的,他们有一些跟之前的影像很不一样的态度和方式。新一代的影像艺术家是一直生活在影像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不像我们以前这批人是慢慢学习用影像作为语言来说话,不太一样。而且他们新的观念和语言比前面的影像艺术家要更到位一些。这个‘到位’是说,他们对影像的表述更本能、更直观一些,批判性也是很强的。”

并且很多影像表达更加吊诡,很多出奇不意的画面构成,可以看出受到自媒体和互联网虚拟媒体的影响。

“而且我觉得这次展览用‘单元策展’的方式是很好的,有很多年轻人做策展,大家都拿出了自己的角度。尤其对这种大规模的展览是很适合的。”

展览展出来了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北美、南美、澳洲共六大洲近200件作品,包含新媒体实验电影、影像装置、实验影像、数字绘画、独立动画展映、独立电影、新女性主义艺术、芬兰短片、国际学院作品、质像叙事、架上绘画等13个单元。其中动画10余部、平面作品30多幅、电影12部、影像100多部。展览将当代主要美术样式及多样化的艺术面貌进行了系统梳理。

今天,人们对自然界微小的变化越来越敏感,并且会带来广泛的关注。与其说当下人们重视自然与人类的生存问题,不如说人们是在更自觉地用自律性创造秩序与规律,争取生活中现实的和自然的空间。艺术多维与多元的话语方式,为了精神满足而不断的深入思想内核探索本体问题,并且以主观现实中的问题对作者发起冲击,经过思想与现实的互相碰撞而获得创作的灵感。我们今天从理性和感性两个角度分析问题,理性的思考:艺术的行为是以美术的历史为坐标,衡量行为规范。感性的思考:从视觉形态直接反射心理活动,带来对美的思考。对视觉规范的挑战,形成各种风格和流派,引发我们对美学问题的思考。通过视觉对人的行为规范提出问题,不论是质疑还是再发现,通过艺术带给我们对社会学问题的思考。错综复杂的当代美术样式和多样化的艺术面貌更需要美学支撑。如果说意志决定艺术的创造,那么自然则是孕育生命的摇篮。若把人类的意志倾向与自然融合将产生一种力量。美术在数字时代的今天,媒介理念跨越在不同的领域,在社会学、生物学、物理学等多种学科中建立美学的问题。哲学、心理学的问题以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问题在媒介的作用下对审美的区域不断地拓展,数字技术演化为一种新的媒体。自律不是束缚自己,是自觉地遵循法度,是朴素地创造秩序。思辩是理性的思考,但思考方式可以超越理智的束缚和逻辑的规范去探索。自然规律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性和生态与人类的关系,在自律与思辩中拓展我们的精神空间和生存空间,这也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所在。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