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价艺术 让艺术消费更通畅
0条评论 2013-11-07 10:23:19 来源:收藏拍卖导报 作者:贾理智

艺术节现场

彰显个性、陶冶情操,平价艺术满足了当下不少年轻人的艺术诉求。

“SURGE Art 艺起”艺术节、北京宋庄“淘宝拍”、“青年艺术100”、“I CAN PAY”艺术节、Hihey.com的平价拍卖、淘宝网上的平价艺术专营店……近来,这些形形色色、名称各异的平价艺术活动风起云涌。那些价格在万元以内甚至几百元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获得了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

平价艺术热火朝天

11月2日,周六,在北京通州宋庄艺术区的峰艺画廊里,小型艺术沙龙式交易平台“宋庄淘宝拍”正在激烈地进行着。“100元,第三次,成交!”拍卖师一声槌响,一幅四尺整张的宋庄原创画作被拍出,成为本场“淘宝拍”的第一件价格过百元的作品。对此,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中国商报记者看到,在这个最多也就能容纳上百人的空间里,各类征集而来的画框和卷轴横七竖八地堆积在拍卖台的周围,工作人员高举着拍品在场内巡走,以便后排的买家也能看清楚画作的更多细节。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甚至有画家本人亲自上场讲解作品,分享创作时的感悟与体会。在短短两个多小时内,从几十元到几百元,再到最高上千元不等,买家们竞相举牌,140余件水墨、油画等原创作品大部分都名花有主。

据拍卖师艾丽娜介绍,从今年4月份正式启动以来,淘宝拍仅运行了大约半年时间,宋庄镇政府就已决定为其拨地建房,正式将其作为一个品牌推广。宋庄淘宝拍每月拍卖16次,平均每场拍卖150件艺术品,从一开始淘宝拍的成交率就一直维持在90%以上。

与国庆期间的宋庄淘宝拍几乎同时,在成都东郊的记忆成都艺术超市·岁月画廊里,2013“SURGE Art 艺起”艺术节也盛大开幕。而这也是艺术节刚刚结束了在上海的展览之后的又一次巡回展出。5天,240余位来自国内外艺术家的1000余件艺术品带给了蓉城百姓货真价实的“买得起”的艺术品。北京、上海、成都,从2006年刚开始进入中国的每年一场到如今的一年3场,“SURGE Art 艺起”的艺术节实现了销售总额增长80%以上、参观人数增长60%以上的好成绩。

除了热火朝天的平价艺术展和淘宝拍,由一群美术学院的年轻人联合创办的艺术品在线拍卖网站——Hihey.com,也不断推出平价艺术展和平价艺术品拍卖。总部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嗨嘿网,网上艺术品起拍价往往都是0元,而作品最终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买家愿意为它掏多少钱。迄今为止,Hihey.com上已成交近2000件作品,该网站也在运营两年之后开始实现盈亏平衡。

事实上,近年来平价艺术市场一直处于日渐火爆的局面,各种在线艺术交易平台纷纷建立,比如在淘宝网上只要搜索“平价艺术”,就会跳出数以百计的专营网店,而各类平价艺术节,如“青年艺术100”、“I CAN PAY”等也都纷纷定位于面向“大众市场”的艺术消费。这些活动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士和机构的重视。那么在如今这样一个突飞猛进的艺术消费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消费观在发生变化

在位于北京东城区八宝坑胡同6号的一个优雅温暖的小四合院里,中国商报记者见到了“SURGE Art 艺起”艺术节的总监彭乐天(Tom   Pattinson)。他告诉记者,所谓的艺术消费是不同于艺术收藏与艺术投资的一种纯消费行为,它以个人的精神愉悦为旨归,是与社会的人均GDP成正比的。

在彭乐天看来,如今的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人均GDP都已经超过1万美元,人们可以将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投入到艺术品中以彰显自己的个性,陶冶自己的情操。而随着平价艺术的深入人心,人们的消费心态也在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7年多来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买家群体更加年轻化,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看重艺术。他们不再为买而买,而是注重自己的个性需求和艺术作品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这幅作品我为什么要买,我看中它的什么,它能给我带来什么。”说到这,彭乐天打开墙边一个小心翼翼包裹着的画框说:“这是我特别喜欢的一幅,它是数以万计、各不相同的《PLAY BOY》的堆积与拼接而成的雷锋画像,它暗示了时代的转变和人性的复杂。而在我看来,这能体现我对当代社会的思考。那么这样有思想的平价艺术品就一定会为我所追捧。”

相对于彭乐天的西方观察者的眼光,宋庄淘宝拍的法人、锋义画廊的总经理左锋义则从传统的东方角度对平价艺术的蓬勃发展进行了解读。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左锋义眼中,早在2000年前中国的古人就已经把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解释得一清二白。他认为,虽然中国艺术消费的时代起步不久,但已经能很明显的感觉到它的迅猛发展。左锋义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既然是潮流就应该顺应,而这种顺应同时也是一种对市场的培育。而我们淘宝拍,就是要把艺术品的门槛降到最低,没有手续费、没有佣金,从零底价开始,对艺术与人们精神追求相结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莫要抱着投机心态

虽然平价艺术活动的频繁暗示了艺术消费时代的迅猛发展,但不可否认,并不是所有的参与者都是抱着要消费一把艺术的心态进场的。在宋庄淘宝拍的现场,一位专程从山东赶来的王先生,一口气拍下十几幅油画,他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他之所以风尘仆仆地来到这里,就是看中了宋庄艺术区内潜伏的“未来名家”。“现在他的画可能不值钱,但是谁又能保证以后他不会成为张晓刚、方力均或曾梵志呢?”王先生坦言,“现在买艺术品看似花一点小钱,但在不久的将来它更有可能给你带来惊人的经济收益。”

据彭乐天介绍,在“SURGE Art 艺起”艺术节上,那些稍有闲钱而又投资无门的购买者大约占到了35%以上。如今,在各类平价艺术节和平价拍卖会上,部分投资客的加入已成为艺术家和艺术市场的共识。彭乐天说:“对艺术品的升值,他们抱着乐观的态度,毕竟近来当代水墨的大热以及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破亿元听了都让人热血沸腾,给人太多想像的空间。”

然而在艺术评论家、策展人黄启贤看来,虽然谁也不能否认个别平价艺术品的作者有朝一日可能飞黄腾达,但以投资、炒作的心态来参与平价艺术的消费,显然是不理性的表现。“一幅画虽然顶多也就几万元,但是积少成多,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更主要的是,当现实与希望落差太大的时候,负面的心态也会发酵和传染。这对于人们刚刚发展的艺术消费习惯会有毁灭性的打击。”黄启贤说道。

在他看来,平价艺术的兴起是对于那些小众精英化的艺术交易形态远离大众的折射与反抗,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日益多元化的艺术诉求,艺术市场需要进一步细化,应该有各种不同层面的艺术交流交易平台来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在黄启贤看来,那种坐在星级酒店的拍卖会里,拿着精美的图录,高举号牌进行天价竞争的交易方式毕竟太小众。“当今中国有250万的艺术创作者,他们的作品也需要得到市场的认同,如今各种平价艺术活动正是对这一广阔市场的细化和有力补充。不过它们的运营、场地、形式等具体细节还有待完善。”

虽然业内人士对于平价艺术的消费形式与细节的完善还有诸多的期盼,但市民阶层的兴起以及他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却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在这一点上,作为一个活跃在中国的西方策展人来说,彭乐天感触颇深。在他眼中,当今的中国平价艺术市场与上世纪50年代在西方兴起时的状况如出一辙。“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艺术品的平民化才会更快更广普及。不可否认,艺术,对于我们身边70后、80后甚至少数90后为主的消费群体而言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彭乐天说。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