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织”的世界与海洋一样古老
0条评论 2013-11-11 09:19:41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朱洁树/编译

18世纪印度出口英国的床罩,其纹样是英式的,描绘的动物来自印度。

18世纪印度出口英国的床罩,其纹样是英式的,描绘的动物来自印度。

“文化混杂”,在而今的艺术界是非常流行的词汇,却实际上已经与海洋一样古老了。在大航海时代,各大洲的居民认识了彼此,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开始输送混合了多种文化基因的纺织品。相似的故事也在陆上丝绸之路上演。而今,我们可以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览“交织世界:全球纺织贸易史1500-1800”中一觑当年的景象。

2005年,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的“马蒂斯:梦之编织——他的艺术和纺织品”大展上,美国装饰艺术策展人阿梅利亚·佩克(Amelia Peck)被要求对画面中一块蓝印花纹样的渊源作出解释,类似的花纹曾经出现在马蒂斯的多件作品中。

这种花纹长久以来对纺织学者一直是个谜。所有已知的这类蓝白相间的印花设计的各种变体存放于不同的博物馆,学者很多年来一直认为这是美国早期印花织物的一个独特设计。直至1950年代的一块织物上发现了一块英国的标签,尽管在英国从未发现过这类织物,学者开始相信这是由英国制造并出口到美国的。而在马蒂斯大展中,人们发现马蒂斯曾于1905年在法国巴黎的二手商店购买到一块类似的织物,这引起了佩克的兴趣。

佩克开始研究这类织物。首先,她找到了来自印尼的蜡染印花布。这类花布在19世纪初期非常流行,并且有多种变体。另外,在印度,印染技术已经持续了上百年。“没有证据表明,这类欧式风格的美国纺织品是由印度人设计的。但通过深入广泛的阅读,我意识到,当时大量纺织品是由印度艺术家制作并销往海外的。”于是,她开始前往那些在18世纪与印度联系密切的欧洲国家。“(在阿姆斯特丹的荷兰皇家博物馆)我发现一件来自印度的纺织品,它通过荷兰东印度公司流传到荷兰,它的纹样和我们在美国看到的非常类似。”

佩克所苦苦寻求的答案逐渐明晰。但她希望知道更多。她想知道,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的纺织品互相之间的关系;她想知道,在早期的大航海时代,文化和艺术如何通过纺织品在各大洲之间传播和交流。对于这些疑问的探寻逐渐催生出下一个展览的主题:“交织世界:全球纺织贸易史1500-1800”。

“30多年来我一直在研究美国纺织历史,但从未将视野扩大到更广泛的世界。”她说。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殖民地时期的美国纺织品是来自于英国的。“通过这块纺织品,我开始想知道还有哪些图样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到美国的。”她说,“后来,我逐渐被印度和中国的面料吸引了。”

学者对于香料贸易、瓷器贸易的研究已经非常充分,她表示,然而美国与其他地方的织物贸易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大都会博物馆收藏有大量来自全球各地的纺织品,但这从未成为大型展览的主题。

“交织世界:全球纺织贸易史1500-1800”试图从全球视野来审视纺织品的设计,并讲述长达三个世纪的国际纺织贸易的历史。展览从2013年9月16日延续至2014年1月5日。

文化的混杂

“全球交织”将挂毯、衬垫、衣物、棉被等各色纺织品汇聚在一起,“通过一种美丽的视觉方式讲述贸易与经济的历史。”佩克说。

整出展览根据地理和主题进行组织,共占用了9个展室空间。每个展室都像是一个宝库,值得数小时的愉悦研究。展览呈献了130件纺织品,近30件服装,还有相关的绘画、版画和书籍。床罩和被套、地毯和挂饰、居家或教堂中使用的窗帘。可以穿着的包括披肩和围巾、日本和服及教会法衣,普通的夹克,还有进口丝绸制成的奢华的礼服。

本次展出的大多数纺织品都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收藏。以往它们鲜有展出机会,因为它们本身是文化混杂的产物,通常无法归入某一特定文化的主题展览中。因此,本次展览是9个部门的策展人联合策划的——涵盖部门之数量也创下大都会博物馆的纪录——主持者即是博物馆美国装饰艺术部门的策展人佩克。

展览首先关注葡萄牙与中国、印度的海上贸易。中国拥有华丽的丝绸和刺绣,印度拥有美丽的棉布和特殊的印染技术,在17世纪,这些技术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欧洲人对于东方的纺织品向往已久,佩克说,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造船术不断精进,海洋间的香料贸易繁荣发展,与此同时,欧洲人对于东方纺织品的渴望愈发强烈。

“突然之间,这么多拥有美丽色彩的布料进入市场,一定引起了轰动。”她说,“人们对于平庸的羊毛、亚麻习以为常了,突然之间那么多价格低廉的印花布料进入人们的视野,让他们感到非常兴奋。欧洲人从来没有见识过印度的色彩。”

通常欧洲的商人会在当地定制某些特定的在欧洲比较受欢迎的款式、设计,因此中国、印度的商人也逐渐开始对欧洲的流行花样了如指掌,他们会在这些基础上加入一些当地的风格。如果这种异国情调在欧洲市场上受到了欢迎,它很快又会成为新的流行款式。纺织品的图案、设计就在这种往复交流中不断发展变化。这也解释了很多纺织品图案的来源,例如说马蒂斯的作品——印度风格的欧洲版画——那么难以追踪其源流。

展览追溯了世界早期航运贸易历史,沿着纺织品贸易的路线——欧洲、美洲、亚洲——关于设计、技术、时尚的思想传播到天涯海角。结果是,绣花、编织、染色、印花等各种工艺产生了卓越的发展。当不同文化吸收、学习了彼此的传统和形式后,变化的品位、时尚在纺织品上留下了历史的痕迹。

埃及的纺织品从公元六七世纪开始就借鉴了波斯丝绸的基本图案;中世纪欧洲教堂库存清单曾提及许多东方丝绸;14世纪的印度丝绸明显受到中国丝绸基本图案的影响;鲁本斯笔下有身着中装的男人;17世纪荷兰、英国人的晨衣仿佛是日本和服式样;18世纪秘鲁的窗帘仿佛是从意大利帕多瓦乔托小教堂拆下来的……在各个东印度公司成立后,印欧纺织的基本图案也体现了印度纺织业对欧洲防治设计的影响,并成为西方纺织设计师设计理念的一部分。“文化的混杂”,在而今的艺术界是非常流行的词汇,却实际上已经与海洋一样古老了。太阳之下并无新鲜事,全球化亦是如此。

“这真是令人惊叹,如此小的一个角度,却能管窥整个世界。”佩克表示。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