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发言 攝影 陈志伟
由中国美术学院、梅州市政府和林风眠艺术园三方共同推动的“重访林风眠之路”梅州采风术作品展暨“名人与城市发展论坛”11月9日在广州二沙岛风眠艺术空间开幕。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经理黄晓东、广东旅游局局长杨荣森、梅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张文涛、广东威华集团董事长李建华出席了开幕式。
本次展览主要展出今年7月中国美院师生首次重访第一任院长林风眠的故乡梅州的采风作品。艺术家们以画作、装置、影像、文化开发方案等艺术形式分别从林风眠的童年、林风眠的亲人、梅州的山水景观、客家的独特文化等角度出发,阐释了他们眼中的林风眠、并再现了他们眼中的梅州。
其中艺术家王俊磊和张一品合作的作品影像装置《风•语》将林风眠绘画作品中的意象与梅州围屋的建筑空间相结合,在展示画作艺术的同时,巧妙的传达了客家风土文化的精神内核。刘彦瑢的《晨曦暮至系列》,用18幅不同光影笼罩下的油彩作品,展现了她眼中的梅州山水,在光影中,走近林风眠。
名人与城市发展论坛在开幕式之后举行。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高士明、著名学者葛剑雄分别做主旨发言,来自政府、企业、学界的嘉宾们也参与到这场讨论中,探讨“名人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广东作为中国近代史发展的重要阵地,诞生了许多的大师,为什么现在的广东却成为“文化沙漠”呢?旅游产业的发展该如何做到在葆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真正把旅游变成休闲呢?
葛剑雄提到,为什么今天的中小城市、乡村没有办法留住艺术家?高士明也指出:士大夫“贤士求诸于野”的文人气节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大城市与政治势力的扶持不应该成为文化艺术本身发展的条件,葛剑雄认为,改革的下一步,应该是让艺术服务艺术。高士明谈到,20世纪的体制化改革之后,文人眼中的“江湖”已经不复存在,更多的是存在体制内与体制外的对立。
高士明对话葛剑雄 攝像 陈志伟
林风眠生在梅州、长在梅州,扬名海内外,但是广东境内对大师林风眠却知之甚少。基于马拉加与毕加索、纽约西山与惠特曼之间的经验, 在传承与发扬林风眠艺术理念的同时,让世人更加了解林风眠,让世界更加了解大师的故乡,不仅仅是对艺术大师的纪念,对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会通履远”第一站7月已在在林风眠的故乡——梅州起航。中国美院20名师生循着林风眠的人生足迹,走过看过中国客家博物馆、大埔父子进士牌坊、松口古镇等地。在梅期间,他们完成了四个活动主题,分别是“风眠夜读”、“风眠夜作”、“风眠夜宴”和“风眠夜话”。在林风眠的故居举行了演讲剧场《林风眠于我》,该校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孙善春博士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林风眠先生孤独苦难的风雨人生,周边乡亲与在场师生不禁潸然泪下……
9月中国美术学院85周年校庆,“会通履远•重返林风眠之路”梅州采风作品作为校庆重要单元——“无墙的学院”的一部分进行展出。广州展是该展览的第二站。重访林风眠之路,沿着林风眠的足迹,从梅州走向欧洲,再回到杭州、香港,是“以行通知、以知履远、并以远回观”的过程,是重新体会大师的艺术与人生的过程,也是对这位饱经沧桑的大师的致敬。
编辑:文凌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