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清风一握”折扇文化艺术专场将于12月4日举槌
0条评论 2013-11-14 10:39:34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清风一握——折扇文化专场

饶宗颐、吴子玉 山水.书法成扇
成扇 设色纸本
20×54cm 约1.0 平尺
RMB:180,000-280,000

清风一握——折扇文化专场

启功 竹石.书法成扇
成扇 设色纸本
1951 年作
18×48cm 约0.8 平尺
RMB:500,000-800,000

清风一握——折扇文化专场

郭馀庭、张珩、屠书征  湘君 •花卉成扇
成扇 设色纸本
1944 年作
13.8×40cm 约0.5 平尺
RMB:30,000-50,000

从歌谣“扇子有风,窝在手中,想要来借,等到立冬”,到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到:“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扇子自先人发明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出于障日、招风取凉、驱虫赶蚊等目的,将随手取来的植物叶或禽羽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这便是扇子的起源。到了殷商时期,贵族们已经开始使用羽毛扇。周武王沿袭了殷商的制度,他从盟津返国时,就有侍从手持障扇的仪仗,此时扇子便有象征贵族权力的寓意。到了唐代,皇帝要送宠臣纸扇,扇子上还要签上皇帝的大名。直至明清两代,随着制扇技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扇子除了扇风功能保持不变外,也逐渐与政治制度、社会生活、民间习俗,以及艺术家的情感表达,发生着日益密切的关系,成为风流名士的必备之物。

15世纪的明永乐朝,因为明成祖朱棣对折叠扇的垂青,书画折扇兴起。折扇因其收叠自如,携带方便,扇面书画、扇骨雕琢,集器用与审美于一体,迅速流行,成为文人雅士的宠物,出入怀袖之间,有“怀袖雅物”的别号。折扇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扇子本身制作愈发精良,名家辈出,已形成一门独特的工艺,又有了扇袋、扇坠和扇盒等附属的工艺品,更因扇面成为了特有的艺术介质,以至书画家无不在这方寸之间一逞毫墨。一柄折扇融合了书法、绘画、装裱、雕刻、编结、镶嵌、髹漆等多种艺术。论材质,有纸、竹、木、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翎毛等。论扇面,可以容纳山水、花鸟、草虫、人物;论书法,可以涵盖草行隶篆各态书体;论扇骨的雕刻,则有阴刻、阳刻、留青、贴簧、镂空透雕诸般工艺。折扇艺术最终成为中国艺术遗产之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在扇面上写书作画,是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一个独特的现象。《晋书》中所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可也”的故事,就表明了文人与扇子结下了不解之缘。通过在扇面上作画,使得一把扇子可以通古今、知荣辱。从明代四家唐、沈、文、仇始为书画, 到明末的董其昌,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名家恽寿平,名臣刘墉,到清末吴昌硕、任薰、钱慧安等,各流派异彩纷呈,蔚然大观。关于收藏扇面也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例如,收藏大家吴湖帆,历时20多年之久,集藏了七十二位清代江南状元书写的扇面。

此次保利“清风一握”折扇文化艺术专场将于12月4日在北京四季酒店举槌,专场力推清末至民国时期各位风流名士的“怀袖之物”,从京津画派中的“松风画会”、“中国画学研究会”、“湖社画会”、“白石专题”到海上画派的“任氏画风”,“海上四家”,“金石书画”、“西泠印社”、“蜜蜂画社”,折扇轻摇,风流尽显。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