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理:
85后生人,毕业于芝加哥大学,在美获得双硕士学位。
现在供职与国内某金融机构,并同时攻读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前不久,在成都作为独立策展人举办了“世界级小提琴展”,展出了4把市场价值过亿的strad小提琴,轰动全城;在新一代的亚洲独立策展人中,脱颖而出。
从2013年10月23日晚在成都中国会所举办的“世界级小提琴展”使得郑理的身份又多了一个“独立策展人”的标签。27岁的年纪,世界级名校芝加哥硕士学位,为国内多家顶级金融媒体撰写专栏,不管是哪一点都足以让人惊叹。此次展会的成功,使他变身为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跨界者,同时,作为采访嘉宾,接受了的专访。
“策展人应是个会讲故事的人”
Q:您好,您应该是一位非常特殊的策展人,我们都知道您之前一直从事银行金融领域。现在跨界策划做有关当代艺术的展会,您是怎样看待策展人这个角色的?对艺术的热爱又是源自哪里呢?
A:对于策展人这个角色,我是这么看的,我认为每一次活动,策划者都像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融合自己的激情和筹划,把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完成一次相对完整的展示。我想,如果我这个故事讲的有意思,应该别人就会愿意听,就能进入这个情境。所以在我看来,每次策展活动的核心,就是确定主题,并思考怎么抓住观众,让他们进入你所带领的状态,这是我理解得策展人最重要的东西,但这个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答案。
关于热爱艺术的话题,更多的来源于家庭熏陶吧,我爸爸年轻时候是学版画的,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经常跟着他去参加各种画展活动,现在想来,当时完全说不上有什么喜好厌恶,但相对于其他小朋友的玩法,我觉得看画展有种莫名的充实感。总体来说,艺术凭借的就是一种缘分,侧重点不同,开出的花儿不同。对于我个人,艺术理论方面可能比艺术创作更有观点一些,缘分比天分更重要。
Q:能简单的给我们介绍一下您在金融领域的工作吗?
A:我在美期间在很多大型机构实习工作,曾担任美国著名法官Richard.Posner的研究助理,也参与过IMF国际货币组织的项目。回国以后,最开始在一家金融机构的投资部门,主攻的是金融产品设计。现在这家机构的董事会部门工作,主要是行政事务。 在工作中因缘时会和英国《银行家》杂志主编Stephen timewell 成为忘年交,目前积极加强着中英银行金融体系的联系。
除了日常工作外,我在《21世纪经济日报》作为艺术金融投资顾问撰写文章。今年,也在《环球企业家》上发表文章《银行系电商“炼金术”》和《reits的中国新猜想》,后文被美国高盛银行固定收益部董事总经理高任远推荐了,获得了较好的口碑反响。在《澳门日报》发表的《如何提升中小企业贷款》,也被“人民网”“新华网”多家网站转载。目前,正在着手翻译华尔街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摩根斯坦利的首席经济学家)的专著,预计明年初会面市。还有就是会在一本金融杂志上推出一个自己的金融专栏。
Q:是什么样一个机缘,让您跨界到青年策展人领域的呢? 平常您怎样处理和看待艺术家和策展人的关系?
A:因为游学的原因,我到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博物馆,喜欢纽约的MOMA、大都会博物馆,也喜欢威尼斯的古根海姆,我认为国内的艺术市场和展出内容还需要更加活跃和国际接轨,有了这个想法以后,才促使我整理下身边的人脉资源和朋友关系,虽然一己之力薄弱,但我想肯定有许多和我拥有一样出发点的年轻人即将或正在做这些事情,那么我的一点行动,汇集到这个时代的进程中,都将是种推动的力量。非常荣幸的是,我首次策展的“世界顶级小提琴邂逅展”活动已经非常成功,获得了极好的反响,也成功的把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古典小提琴制作和修复大师Florian Leonhard介绍到中国来,并把他的作品及本人影响力推广到中国的内陆城市去,这是Leonhard先生来中国之前未想到的,也是我们共同策划这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
关于您谈到的如何看待艺术家与策展人关系,我认为这是一个互补的关系。艺术家需要策展人为其良好的规划市场和方向,而策展人拥有良好的渠道和进驻的途径。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明白艺术品价值的人很多,精通金融产品结构的投资人很多,中英文娴熟的也居多,但能把这几种因素融汇起来,进行合理嫁接及消化的机构有限,如何把中国的资本市场与艺术市场对接而达到长期运维,并且让全世界的人看见,这是艺术推广机构需要集体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作为独立策展人,必然要面临的问题,因为我本身在金融机构就职,所以在这些方面,我的思考和解决方式会比其他独立策展人更为有利和直接,也是我一直说自己很幸运的原因。
“希望用不同的方法去策不同的展”
Q:您常年在中西方游历,在您看来,现在的策展理念和以前有什么变化?
A:总的策展理念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方式在不断的变化,但都是潜移默化的。我个人更希望每个展出都用不同的方式去做,找一个更恰当的平衡点。从这方面来说,策展人也是一个平衡能力非常强的人,我也在学习中和实践中。
Q:请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您首次独立策划艺术展的情况。
A:其实一切都是偶然,2013年10月份,我住在著名的收藏家、世界顶级制琴大师Florian先生伦敦的私人别墅,闲聊中我们达成了初步意向,在我回国后,邀请他来中国内陆城市成都游玩,并同时在当地策划一场“艺术与财富圈层邂逅品鉴会”,并在当日展出4把Florian先生收藏和修复的strad琴。Strad即Stradivarius的缩写,指意大利人斯特拉迪瓦里制作的小提琴,这种琴外形古朴典雅,音色饱满,价格极其昂贵,且此名琴会随着时间和曾经的拥有者及演奏者的身份而上升,现在很多职业音乐家都会选用Stradivarius来演奏。在历史上拍卖价格最高的乐器中,Stradivarius占据了前5名,佳士得曾在2006年以3,544,000美元的价格将Stradivarius于1707年制作的The Hammer卖出。此次在中国成都展出的这4把strad的小提琴更是价值过亿,希望通过此次展会将小提琴文化带给成都的同好。事实上,展出后的确也在财富圈层获得极大反响,但是我想早期还是更单纯一些,主要还是尊重艺术的原意。
“在界别之间游走,做一个游刃有余地前行者”
Q:我们了解到,您不仅对艺术、收藏、文化领域有长足涉猎,更因工作、生活之便广泛接触各行精英,接下来,您将会策划哪方面的活动?
A:目前正在酝酿在明年年初推出一系列近现代国画大家的作品,有许多是市面难得一见的收藏佳品,也是我一直关注的方面之一。
Q:总体来说,您策划的展出都是极具收藏品质的,这是什么原因呢?与您从事的主业有关吗?
A:从事金融行业的背景,使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先从客户角度出发。很多来的客户来不仅仅是为了艺术,日后对接资本市场确实也必须要考量的。我想我能比其它策展人在这个方面带给大家一种更合适的欣赏和收藏选择。在当前市场方面操作,我策划的展出都以推广和长期投资为基点,短期的炒作和大面积的成交,不是我和艺术家追求的目的,也和我做事前的出发点相违背。
从生活方式来讲,我喜欢这样的存在状态:在界别之间游走,做一个游刃有余地前行者。即可以把工作做得无懈可击,又能把爱好融入日常工作生活。在做这些事情的同时,尤其要保持淡然平和的心境,我相信,心有梦想,行有坚持,就可以在这条路上走得更深远。
编辑:霍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