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艺融2013年秋季拍卖会——从“寻源”到“多元”
0条评论 2013-11-22 10:51:2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从现代到当代-绘画形式的演变

与写实绘画部分的拍卖设置相同,在中国当代艺术部分也采用了学术梳理的方式进行板块设置,以“从现代到当代——绘画形式的演变”为名的专场设计已经很好了说明这一点。从“寻源”到“多元”,这寥寥数字就已是对中国当代艺术成长之路的最好总结;而执着与蜕变,更是将中国当代艺术在摸索与前行中如何实现“中国方式”转换的精炼概括。说到对油画这一“舶来品”“中国方式”的转换历程,30年的时间看似漫长实则短暂,这当中不止有众多在野艺术家的苦苦支撑,也有学院力量的支持。在这一专场中何多苓《克里斯汀娜以后的世界》、石冲《物语—水、空气和身体》、彭斯《神之所居》、周春芽《石头》以及《花》都将成为亮点。

111 何多苓 克里斯汀娜以后的世界 布面油画 150×200cm 2010

111 何多苓 克里斯汀娜以后的世界 布面油画 150×200cm 2010

何多苓的绘画,是用诗化的表达方式,将人类孤独的灵魂解放出来。他已经超越了写实主义的传统框架,以非常个人化的感觉,在写实主义自身的语言模式中,努力探求一种当代可能性,这既与他接受写实主义的教育有关,也与他特别的情感有关,他的作品喜欢面对单个人,朋友或亲人,像促膝谈心那样,把每一个笔触,仔细渗透到对象的每一个细小的局部,这是私人对私人的隐秘或者细腻情感的交流和表达。创作于2010年的《克里斯蒂娜以后的世界》则是一种超越。在这个“以后”的世界中,多了一种东方式的叩问。在画面的处理上,何多苓弱化了“世界”的叙事性,采用了简化的方式,刻画出东方式的视像结构,尤其对应于东方精神的“空”的观念显得尤为引人入胜。整个画面除了一个跃动女子的背影和远处若隐若现的房屋外,就只剩下无垠的草地和天空……

在本次的秋拍当中,作为学院派支撑“中国方式”转换的代表——中国美术学院具象表现主义将再度出现在拍场之中,司徒立《九溪玫瑰园写生》、许江《四季吟》引人关注。

121 司徒立 九溪玫瑰园写生 布面油画 130×200cm 2013

121 司徒立 九溪玫瑰园写生 布面油画 130×200cm 2013

司徒立的画面中,浸润着充盈的澄怀味象之道,他善于将光线与空气,写作隐约呈现的实在;又将树石亭台,化成欲去欲留的虚境;绿林野屋,落日气清;天光云影,暗自徘徊。在虚与实的两极转化间,他清澈而深邃的思辨,与日趋纯化的油彩表达能力交织互映,成就了作品隽美而绵长的诗性。

除此之外,在春拍女性板块及法国风景板块得到藏家和观众的广泛认同后,本次秋拍艺融依旧延续了这个两个板块,绽放光彩的“女人花”以及 “追忆似水年华”,继续推荐女性艺术家作品及来自法国的油画艺术。

154 蔡锦 美人蕉 丝绸油画 170×130cm 2006

154 蔡锦 美人蕉 丝绸油画 170×130cm 2006

蔡锦《美人蕉》,缘于她在草堆中发现了一棵干枯的芭蕉树。那大片的叶子包裹着透着肉红色肌肤的树身,而“那根、茎和叶片里仿佛还残剩着呼吸”,一种无可名状的感触,让她笔下黏稠的颜料像灵液在画布上侵蚀蠕动起来,第一幅带着腥气的红色《美人蕉》就此诞生了。由此也点亮了她那多愁善感的艺术灵性,从此“美人蕉”成为她的艺术形象的符号,随着她的生命历程生发出了形形色色的画面。从最初用来感叹、感慨生命的“美人蕉”到那些在床上、浴缸、鞋上流血的“美人蕉”,隐喻着女性的历史命运和生存状态。

165 阿尔弗雷德•布吕奈尔•德•维纳尔 追忆似水年华

165 阿尔弗雷德•布吕奈尔•德•维纳尔 追忆似水年华 布面油画 72×97.5cm 1890年

《追忆似水年华》犹如一首述说人生的诗歌,细腻、厚重。如此大尺幅的静物画较少见,也体现了画家宏大的意图。整个画面构图稳重,前面的水果形成一个三角形,后面铜器形成一个矩形,它们平稳牢固了整个画面。细微精准的笔触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物体的质感:光亮的铜器,晶莹剔透的葡萄,柔软带毛的鲜桃。一束卡拉瓦乔式的光线不仅带来戏剧感,更赋予了画面强烈的象征意义。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