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6日至11月7日,南京博物院借八十周年院庆之机,举办了“博物馆:记忆力与创造力——国际博物馆馆长高峰论坛”。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汉斯-马丁·辛兹、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馆长托马斯·坎贝尔、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冯明珠等16位专家对南京博物院的八十周年庆典表示了祝贺,并在博物馆历史、文化创新、馆际交流、博物馆建设等方面做了演讲和讨论。来自国内外各大博物馆、高校文博专业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国际博物馆事业的发展
正如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宋新潮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是国际博物馆大家庭中的一员,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要立足于开放这个基础之上,博物馆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以及我们与国际博物馆同行的协作、开拓。
博物馆随着社会的变革不断发展变化以适应不同的社会和文化需要,作为国际博物馆协会的主席,汉斯-马丁·辛兹先生通过对过去几十年国际博物馆事业的回顾说明了博物馆在为社会服务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19世纪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盛行,国家博物馆也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它展示国家的黄金历史,帮助参观者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社区博物馆以娓娓道来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原住民文化,使新移民和原住民能在一起讨论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他们的历史和文化;在巴西、南美等贫困地区新建的博物馆也成为人们的社会聚集点,大家可以在这里了解相互之间的文化并商讨所面临的问题,还以艺术涂鸦的方式创造了一些博物馆产品,这对建立他们的身份认同非常重要,这些尝试使和睦安宁又回到了这些地区;南非的博物馆有助于当地的种族和解,帮助人们疗治心理创伤;1990南斯拉夫战争后,国际博协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巡回展览“想象巴尔干半岛”促进了前南斯拉夫和巴尔干国家的合作,使这一地区的人们了解到他们拥有更多的共同的历史和多彩的文化,巴尔干国家历史博物馆因此而建立。今天的博物馆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多角度、更具国际性的观察文化和历史的视点。国际博协是为大家不断找寻灵感,不断寻求发展的一个平台,我们始终秉承“创新”原则,促进大家的交流合作并为下一代博物馆专才的培养提供一个扎实的培训基础。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托马斯·坎贝尔先生分享了大都会博物馆所承载的独特的美国故事。大都会博物馆没有政府支持,是一个真正由民众成立的博物馆,建馆之始即以民众教育为根本要义。在150年的历程中,在美国慈善传统的大力支持下,由成立之初没有半件藏品发展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百科全书般的博物馆,并且始终秉承着对世界视觉文化的世界性视角。大都会重视艺术作为文化大使的非凡力量,一方面积极从中国博物馆机构组织借品参展,同时也力求向中国受众介绍西方艺术的瑰宝;还力主同行间的合作交流,帮助中国博物馆高级管理人员接受了深入的美国博物馆管理的培训。这两年,每年都有六百多万人次来馆参观,其中超过35%都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成为纽约市第一旅游景点。2012年夏天的四次展览给纽约带了9.08亿美元的旅游收入。不管您来自于什么国家或文化,总能在大都会的主题馆中找到您的国家和文化所对应的历史。引领大都会发展的主题就是:博物馆不能仅仅满足于艺术品存放的宝库,还要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让我们对当今世界有更开阔的视野,这一视野维系着我们记忆和创意的纽带。
今天的博物馆在为取得的成绩骄傲的时候,还要认识到记录文明的进步以及唤醒人类共同记忆这方面,我们还有更多的挑战和责任需要履行。大英博物馆亚洲部主任司美茵女士告诉大家,大英博物馆的山墙上就写着“记录文明的进步,还同样记录人类的记忆”这几句话,这也是大英博物馆成立之初最根本的愿景和职责。博物馆不光是向人们展示物件或文物的原件,更多的是让人们挖掘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观看以前的历史,找到他们在世界所处的位置和定位。博物馆不光能展示过去,同样还要展示现代,同样帮助人们在过去和现代之间架起桥梁。博物馆还是一个让大家理解人性共通性的地方,我们可能通过观看来自远古、异域所做出来的展品,来站在他人的角度了解到人类的共通点,这也使我们对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提供了某种解读,求同存异。大英博物馆的展品是人类文明集大成的一个汇聚地,从开馆之日起,就对所有勤奋、充满好奇心的观看者免入场费。同时,大英博物馆也把这些展览带到世界各地,不仅与全世界分享艺术珍品,还可以通过研究和巡回展览,从世界各地收集到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声音来了解藏品。正如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说,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我们需要了解博物馆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化的动荡世界当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除了传播知识,还帮助人们洞察历史、洞察今天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过去与现在,我们有效地融为一体,才能够共享未来。
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V&A)博物馆在向英国介绍展示中国书画艺术方面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馆长马丁·罗斯先生说,过去的20年中,他们和中国博物馆的互展和借展非常频繁,这对中国和欧洲的博物馆的建设和治馆经验都有很好的交流和互动作用。博物馆要思考如何以互利双赢的方式来进行相互合作,如何最大化地利用对方所给予的机会。国际展览其实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同时这种多元文化的交流和讨论可以让我们获得美好和睦的国际关系。通过这样的国际展览,我们可以使人们更加冷静地对待看待对方的历史。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让来自全球各地的观众相互交流,与对方互换意见,不仅是看到物质文明的精彩,同样在软实力或者精神文明方面进行探讨。V&A正和中国招商银行合作,在中国深圳建立城市发展设计博物馆,记录中国城市巨变。目前一个国际化的博物馆的交流趋势正在不断进化和形成,我们之间的误解和不同的意见也浮出了水面,我们应该求同存异,并且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方法来继续交流,来解决纷争争议。
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ROM)是加拿大最大的文化和自然博物馆,副馆长马克·恩斯特龙先生在演讲中指出,ROM不仅立足于加拿大本土文明,而且从一开始就关注世界的动向和展示世界文化的集大成。ROM的东亚馆藏在加拿大首屈一指。马克先生还特别介绍了ROM的优势——建立了八个发现中心作为知识向导。这八个中心有各自的分工,由不同组别的研究人员来负责,他们在幕后进行学术工作和研究,通过细分策展的方向可以使观众更好地找到他们对应的兴趣点。加拿大是一个移民国家,博物馆在这其中扮演一个综合的力量,在不同文化之间扮演文化的使者进行文化的交流。同时ROM也构建了自身品牌,向观众推出ROM的形象,这要求博物馆从文化自身进行调整,更多地与公众接触,能够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到当地群体的需要。
韩国国立古宫博物馆是展现朝鲜王室历史及其文化的代表性博物馆,馆长李贵永先生在演讲中陈述了韩国国立古宫博物馆作为一家专门的王室博物馆,在国内和海外举办的一系列特展,促进与海外王室博物馆等机构进行友好交流并促进对王室文化的调查研究和系统管理。同时,通过多样化的王室文化综合信息,扩大文化的享受阶层。为多元文化家庭、低收入阶层等处于文化死角地带的人群实施相关教育,来强调对公众的文化服务。
韩国、日本博物馆的发展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安来顺对中日韩博物馆政策环境与博物馆发展作了初步检视。他指出,过去50年中,同属东亚的韩国、日本和中国都相继出台一系列博物馆的法规和政策,这既是本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使然,也是博物馆领域推动的结果。虽然程度不同,但三个国家的博物馆中可以清晰地捕捉到一些共同的变化:改善博物馆的服务公众和社区能力;围绕国家社会和教育政策的调整而制定全国博物馆的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博物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增强国家用于博物馆的公共资金使用的有效性。日本和韩国的做法,有五个方面值得中国博物馆政策制定者和博物馆业界思考:1.除《文物保护法》之外,中国须着手制定专门的《博物馆法》,近期要推动《博物馆条例》尽快出台;2.政府应出台具体的措施,鼓励和支持中国博物馆走多样化、民间化、小型化、灵活化的发展道路;3.博物馆的发展战略的制定应打破政府部门界限实现联动与协作;4.政府主导的博物馆改革要尊重博物馆的根本属性反映专业化的要求;5.在政策引导上应鼓励博物馆未雨绸缪,应对因经济形势变化给博物馆带来的消极影响。
博物馆改扩建中的记忆保存与文化创新
博物馆的记忆非常重要,创造力也非常重要。如何努力使老的博物馆在今天的社会,面对未来,有所发展。博物馆的改扩建过程中如何既完好保存过去的记忆,又焕发出新的活力。几家博物馆馆长的改扩建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借鉴。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演讲中介绍了故宫正在进行的改造维修:正在改造的午门将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高耸立于半空的博物馆展厅;一年后故宫西部建筑将完全对外开放;东华门的修缮即将竣工,明年将作为古建筑博物馆开放,同时城墙也第一次对公众开放,数字博物馆的设计已经基本完成,将向观众展示更多的文化空间;正在筹建中的科技文保中心将使三分之二故宫红墙里的单位都可以搬出来,红墙里古建筑的核心区就可以完整地对公众开放,同时一些非物质文化项目也可以在这里得到更好的传承。单院长还介绍了将于北京市海淀区建立的故宫北院工程,这里将会形成中国文物修复的重要的国际级的平台、展现中国古典园艺,呈现更多的馆藏文物,把更多的观众分流至北院区。在学术力量的培养和积蓄上,已经正式成立的故宫研究院使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力量更加充实,这个开放的平台欢迎全世界的研究人员根据需要来进行选拔和参与;在故宫东华门设立的国际博物馆培训中心将面对全国博物馆系统进行培训,并且面对社会公众在博物馆知识、文物鉴赏、故宫文化方面的需要举办各类培训,还将在国际博协的指导下开展对国际博物馆人员的培训。
台北故宫院长冯明珠从“恒”与“变”两个方面阐述了了台北故宫的坚守与发展。博物馆的“恒”指博物馆的历史记忆不变、典守国家文物的职责不变、组织定位不变、核心功能不变、推动文化交流的使命不变;台北“故宫”的“变”体现在博物馆不断扩建,组织、典藏不断扩增,典藏数字化并从数位科技的应用迈向数位艺术创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确立故宫品牌,兴建故宫南院,成立亚洲艺术文化博物馆,为继续茁壮、永续发展,推动“大故宫计划”。博物馆的功能随着时代的脉动,不断有所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典藏、保存、维护、研究、展览、教育,应该是恒常不变。今天的博物馆已经融入了人本思想,以人为本、休闲娱乐与观光旅游紧密结合,博物馆已经成为世界人们休息、休闲活动的一种取向。博物馆“记忆”,是博物馆的发展史;“创造力”是博物馆从业人员如何因应时代的脉动回应社会变迁,因此,博物馆的应“变”能力,考验着博物馆的发展。台北“故宫”博物院随着时代变化,不断成长,以继往开来的目标大步向前迈进。
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就“博物馆的记忆与创造力”这个主题,与大家分享了南京博物院的改扩建实践。记忆是对过去的传承,创造力是希望有更多样性的发展空间。博物馆保存展示过去的记忆,保存了历史长河中关于祖先的记忆文明、特色与创造美的记忆,见证了人类的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足迹,是人们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和一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的开始。如南京博物院的江苏古代文明展让人们与祖先对话,透过文物,大家能看到文物之间的联系,看到文物背后的社会发展状态和过去的生活;民国馆展现了追忆式的旧时岁月,真实地还原了过去人们的生活。龚良院长认为改扩建的博物馆能够使老馆保持它原有的文化特色、建筑特色以及人文特色;而南博的改扩建过程也体现了南博人的集体战斗力,改扩建完成后的南博更重视展览主题与江南区域文化特色、建筑个性与文化空间的营造、博物馆目标定位与功能设施、展示的特殊性与馆的异质性。所有的展览的创意以及重要节点的实施都是南博人自己的作品,是南博员工集体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南京博物院建立的是多样性的文化空间,形成“一院六馆”,在原有历史馆、艺术馆基础上,增加特展馆、数字馆、民国馆和非遗馆。这是从小康到现代化过程中的发展目标,是江苏的区域要求也是协调和谐的发展要求。
博物馆展览的创新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侧重从原创性展览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思考与实践。他指出,博物馆是收藏记忆的场所,博物馆怎么样把过去的记忆和现在的观众想要了解的历史结合起来,打造原创性展览,无疑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方法。原创性展览具备自主性、创新性、学术性、思想性、通俗性、精品化等特征。他对如何办好原创展览有几点体会:1.“策展人”或“策展团队”至关重要;2.博物馆举办展览应该根据观众的需求进行策展,观众调查是博物馆举办展览的依据,非常必要;3.学术研究是做好原创性展览的基础;4.内容设计和形式设计的专业化要求;5.宣传推广是展览工作的重要环节。举办原创性展览的意义重大,有利于馆藏资源的整合利用,充分发挥文化遗产的作用,有利于推动学术研究,加强博物馆的业务建设,并且有利于提高展览水平,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作用和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辽宁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认为,博物馆与人类历史文化记忆是一个现代社会普遍关注的课题,他从两个方面展开了阐述:第一,博物馆是人类历史文化记忆的存储中心。博物馆收藏的文物资料,蕴含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信息,反映了过去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历史事件乃至历史经验,承载着一个社会共同对既往历史和传统的记忆。第二,博物馆是人类历史文化记忆的传播中心。博物馆承担着人类历史文化记忆的激发与传承的职责,如何使古人的记忆变成今人的记忆,个体的记忆变成群体的记忆,模糊的记忆变成准确的记忆,是博物馆永恒的社会职责。博物馆对人类历史记忆的传承应该是一个永恒的职责。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是人类历史文化记忆增强与扩展的重要方式;博物馆的公益文化活动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个体记忆变成群体记忆的重要方式;博物馆的学术研究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模糊记忆变成准确记忆的重要方式。
湖北博物馆馆长方勤认为文化的交流、传播、传承与发展之间是一种递进式的联系,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传播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与创新。对于博物馆来说真正重要的是观众对所看到的景象之感受。除了必要的讲解手段外,博物馆要鼓励信息的“自我传播”,尽量减少讲解对观众的影响,通过更多的展示辅助手段来拉近观众与历史展品之间的距离。现代博物馆理念中,博物馆应通过多样化的展示手段以满足不同阶层观众的需要,特别要关注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的特点。如果博物馆能策划出对青少年具有吸引力,又能扩增他们的视野、强化其认知领域的展览,则可望成为青少年成长期最重要的营养补给站。博物馆要重视反馈的作用,通过来自观众的反馈影响展览的形式和内容,这样才能够为观众提供合适于他们的服务,这也是湖北博物馆长期坚持做观众调查的目的。我国博物馆对于新媒体的技术的使用大多还停留在信息的简单传播,博物馆需要更多地注重突破展品自身的意义,通过与科技手段的结合,达到与时代同迈步的效果。在我国博物馆数以千万计的馆藏文物中,蕴含着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这些古人留给今天的“珍宝”应被更多的发掘,将古人的艺术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产生具有当代生活艺术的创新品,使历史文化更有效的服务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
新时代要求下的博物馆建设
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认为博物馆人要用用坚守和创意连接博物馆的昨天和明天。博物馆的建设,除了硬件外最重要的是软件、软实力的建设。博物馆应该重视记忆,同时应该积极提升创造力。博物馆在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应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展示;今天在强调民族性、个体的同时,还应当具有全球视野;在信息时代,不仅强调文物的展示,还要思考怎样处理好实物和虚拟、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关系。博物馆在方兴未艾的发展中,更应强调成长智慧;博物馆在多样文化的挑战中,更应保护民族文化的个性。博物馆在全球化的整合中,更应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博物馆在新媒体时代的引领下,更应关注博物馆文化的强化,总体而言,在全球化、新媒体时代,更应重视博物馆的记忆,激活博物馆的创造力,提升博物馆的学习能力。上海博物馆对新理念的思考:一是以物为重+以人为本;二是以史为鉴+拓展未来;三是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迅速启动数字博物馆的航程;四是将过去的人事管理发展为借鉴三资企业的理念,升华为人力资源管理;五是把博物馆是城市的窗口发展为城市的课堂;六是把过去的单纯的安全保卫提升为平安建设;七是把过去的外事工作自觉升华为文化交流;八是将礼品制提升为文化创意开发;九是保管展示捐赠品要提升为善待收藏家;十是博物馆管理理论研提升为博物馆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成建正从征集与入藏的角度阐述了博物馆如何寻觅散落的历史记忆。免费开放后,观众数量暴涨给有限的展览空间带来了极大压力,博物馆需要开辟新展览区域,就需要更多的“新鲜”藏品,满足新老观众的常态化参观需求。随着城镇化、老龄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博物馆还需要从殿堂走向大千世界,需要不断扩大与社会的沟通和与大众的联系。例如,巡展、联合办展、流动博物馆、博物馆之友特展等。陕西历史博物馆一直致力于在全国各地搜寻散落文物的信息,通过多领域合作的征集模式,征得众多国宝级文物。入藏的文物珍品既填补了馆藏空白,促进了展览内容更新,也促进了博物馆的科研工作。陕西历史博物馆积极扩展征集渠道,特别是与公安局、检察院、海关等执法机关的联系,在打击文物犯罪、保护珍贵文化遗产、丰富馆藏序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发挥了博物馆在流失文物回流中的作用。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程武彦认为社会变革中博物馆需要主动进行自我改变:第一,增强博物馆自身适应社会变革的内生动力。营建博物馆成为“学习型组织”,推进博物馆业务流程再造,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第二,推动博物馆实现从以“实物”到以“观众”为中心的转型。加强观众的分众化研究、注重展览观众评估,推行社教活动分众化项目管理和传播策略。第三,更加开放地融入社会,加强博物馆与社区的相关性。利用各种沟通途径接触不同的受众群,拓展社区公众参与博物馆的长效机制,开展与当代性相关的藏品收藏与研究。第四,倡导更大维度的合作与资源共享,丰富博物馆的文化包容性。注重区域协同,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合作领域,建立健全专司文化交流合作业务的机构及其职能,以战略性的多元化筹资途径助推博物馆开辟发展新路。博物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在新时代新形势下若要切实履行好被社会所寄予的新的社会责任,就必须主动自我反思求变,增强内生动力,转型超越,开放包容,合作共享,以创新驱动发展,确保博物馆能够以更有意义的方式为尽可能广泛的公众提供可持续的、高品质的服务,为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贡献具有张力的正能量。
编辑: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