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艺术设计展:从“工整”到“有用”
0条评论 2013-12-06 15:48:04 来源:艺讯中国 作者:Sam Gaskin

上海艺术设计展:从“工整”到“有用”

12月3日,周四,一个典型的大型展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由杭间和朱国荣策展的“美学城市——上海艺术设计展2013”占满了博物馆的一至四层。在空间中两个小时的紧张游览也不尽得能把整个展览全部浏览一遍。

整个展览被分割为了六个次级主题,尽管这些并不太重要。展览包罗万象,包括但不限于:城市设计,车辆设计,灯光设计,通讯设计,家具设计,声音设计,互动设计,家具设计,当然还有,展会设计。

巨大的入口大厅的天花板上悬挂着一架滑翔机。这是一个实际上没什么实用性的概念,名为“li-fi”,是一种用通过光波而非传统“Wi-fi”来连接的网络装置。《AIRE》(2012)则是由巴西设计师若昂·拉蒙格利亚(Joao Lammoglia)的一款口罩,佩戴者可以用自己呼吸产生的微风为个人电子设备充电。随着中国空气污染水平的加重,口罩将有害颗粒物隔离在外,而非鼓励人们仅仅为了给iPhone充电而佩戴它们。

而其它几个厂商和设计师出于环境考虑而做的实验则更有吸引力。亚历山大·格罗夫斯(Alexander Groves)和村上梓(Azusa Murakami)的《罐头城市》(Can City)演示了如何将油桶、沙子和回收罐神奇地变成一件独特的家具。展览上很大一部分乐趣就是观看融化的铝如何流变成砂模的视频。

德国设计师马库斯·凯瑟(Markus Kayser)在他的3D打印作品《太阳能熔炼》(Solar Sinter)中也探讨了物质和能源的紧缺。丰富的太阳能和硅砂是的这个粗粝的玻璃雕塑拥有了惊人的将概念变为现实的能力。

其它展品还包括了《共-植》(“Plantogether”,2013),一个现实中的虚拟农产,在其中社交媒体被用来监控光线与水源的配给,放置用户短期之内折损室内植物。其他还有由奥迪和感官城市实验室开发的“公路沮丧指数”(Road Frustration Index)。

遗憾的是,展会标题“美学城市”掩盖了展览所引发的美学反应范围的局限,从“工整”到“有用”。大部分时候,这样的经验和采购精美商品无疑。

整个展览中最杰出的作品是Ann Zeng的作品《关系》(“Relationship”),这是她在伦敦艺术大学坎伯韦尔艺术学院学习时所完成的。头顶上的一个投影仪将影像投影在桌上,打出盘子和餐具的形状。屏幕上,一个女人坐在对面邀请你坐下来。当你坐下来时,桌子上立马会摆满了食物——可以是下午茶,午餐,早餐等等——女人就会根据情绪和一日当中的时段开始一段对话。你也许会是她的朋友、同事、或爱人。

这是非常奇妙的“引人入胜”的经验,具有很强的操控性。但你起身离开时,桌上的食物立马会消失,而屏幕中的女人悲痛欲绝,恳请你留下。如果展览中有更多这样让人难以离开的作品该有多好。

除了“美学城市”之外,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在五层还开设了全新的Spa艺术空间,展出不同艺术家,设计师事务所Thonik,还有建筑师祝晓峰和严程勋(音译)的作品。Spa空间的物品部分可供出售,包括了一套由徐震设计的刀具(50元),灵感来源于那句“思想是无形的刀片,决定了身体的分割”。还有一只异常昂贵的4B素描铅笔,由品论家鲍里斯·古雷斯(Boris Gorys)设计。

“美学城市——上海艺术设计展2013”将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继续展出至2014年3月30日。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