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三亚媒体见面会现场
当城市艺博会、双年展越来越成为当下城市文化发展的一种常态的时候,我们是否要静下来看一下艺术给我们的城市带来了什么,我们的城市又能为艺术提供什么,在诸如北京、上海这样的艺术重镇还没有解决好这样问题的同时,成都、长沙、广西、宁夏等地的大型艺术展览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甚至是像新疆这样的城市也举办了第一届当代艺术双年展,艺术似乎成为提升城市文化的一种捷径,也成为城市的代名词,但在狂欢过后问题随之而来,如何保证展览的质量?如何让艺术融入到城市文化中形成一种在地性?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让展览可以长久的运行下去,形成一种生态,而不仅仅只是一场无聊的狂欢,是众多大型艺术展举办这应该思考的问题,这一次三亚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
为什么会是三亚?
艺术三亚新闻发布会现场徐钢在答记者问
2012年12月,三亚也加入了这个艺术打造城市文化行列,在小试牛刀之后,三亚证明了自身的价值,用赵华山的话来说:“第一届三亚艺术季的参观人数达到了十几万人,这对于一个人口不算密集的城市而言,是一个庞大的参观量,这说明三亚需要这样的展览和活动,而我也把这个事情当做是一件文化公益事件在做,我也在考虑怎么样能够利用商业和艺术的结合,来带动这样一个事情”。在艺术总监张子康看来:“今天以国际旅游都市定位的三亚,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形成一种跨国界、跨文化的空间交流带,选择在三亚做“不期遇”(Encounters)的展览,希望三亚的形象不止是风光旅游,而是让这种交流富含更多的文化性的相遇。”2013年12月6日下午3时,第二届艺术三亚暨“ART·SANYA:2013国际当代艺术展”于三亚亚龙湾百花谷开幕,此次展览由新疆文化厅副厅长、今日美术馆原馆长张子康先生担任艺术总监,著名策展人黄笃先生以及著名策展人、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徐钢先生担任联合策展人以“不期而遇”(Encounters)为主题,展览定位学术而非商业,这就为展览提供了一个可探讨与延伸的可能,同时给公众一个了解与学习的机会。
开幕式现场华宇集团董事长赵华山在致辞
在三亚这种风光旅游地,其实需要的是一些可以留住旅游者的精神内核,ART·SANYA具备这样的实力,它的举办加上三亚的旅游体量,“未来还可以形成一条艺术和旅游结合的艺术衍生品的消费链。三亚旅游产品的艺术化,当可以使得眼下千篇一律的廉价旅游纪念品转型增值,游客买回来的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商品,且是一种对艺术的理解和纪念,实现了艺术普及。”这是其他地方没有的优势。而在主题展国际部分策展人徐钢看来:“三亚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她的热带风情,以及一种在过度开发和未开发之间的尴尬和奇怪混合的魅力。我去过世界上很多类似的海滨度假城市,共同的特色是除了海滩的美丽以外还有传统和文化的深厚底蕴。三亚没有这些,但这也正是三亚的开拓的可能性。三亚像是一张空白的纸,可以让我们画出一副好画,但是一定要真正做到整体规划,而且不能依靠领导拍脑袋,必须要依靠最好的策展人、艺术家。三亚的个性是她对于东北亚和东南亚的连接。我们要把“亚洲特色”这张牌打好。”另一为主题展策展人黄笃也有同样的看法,三亚有这样的区位优势,属于一种开放的海洋文化,与东南亚有地缘政治的便利,同时又是一个国际性的旅游城市,所以“艺术三亚”很有可能性在未来成为国际重要的艺术事件。
开幕式现场
这一点从展览的策展人到艺术家的组成以及作品的内容形式等等方面来看,已经有这种趋势,本届艺术三亚主题展—不期而遇符合了三亚的城市形象和发展需要。它有邂逅,偶然遭遇、交会、碰撞之意。该展更关注相遇之后所引出的对话与交流,并以此分享美学的价值和意义。汇集了国内和国际的优秀当代艺术家的200多件作品。这正是在三亚进行的自然与人文、人与人、城市与艺术的相遇、对话和交流。邀请展邀请两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方力钧和邵译农,意在挖掘和展现他们的艺术观念和形式与社会、语境、日常及文化节点的内在关系,新锐展—与未来对话旨在发现、扶持和推广优秀新锐艺术家,由策展人、批评家和艺术家组成评委会、投票选出获奖者、并将举办“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颁奖艺术。
活动现场赵华山在与艺术作品互动
展览结构清晰,规模适中,内容比较丰富,展览既有当代艺术又有传统、成功艺术家和青年艺术家相连,国内和国外的相连,艺术与游客的相连,形成一种艺术与游客,游客与游客之间对话、协商、交流、讨论的空间,展览不以呈现整个当代艺术为主,只是反映一个侧面,一种现象,揭示中国艺术的基本线索。艺术质量是展览考虑的重点,结构、轻重、强弱、大小是布展考虑的重点,要有一种节奏感和审美性含在其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高水平了展览应该具备的元素,也为其他城市艺术、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范本。
商业氛围中的严肃展览
华宇集团员工与艺术家岳敏君(右)合影
本届艺术三亚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展览场地的选择,拉平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展场分散在百花谷的各个角落,使整个百花谷成为艺术的海洋,尤其是一些大型的装置、雕塑作品,放置在户外广场让艺术变得更加亲民,但随之而来的也有一些问题,就是场馆置身于商业区之中,是否会消解掉展览的严肃性?展览的场馆均是有商铺转变而来,而对于一场专业的展览来说,恒定的场馆是必不可少的,这点让参展的艺术家都有些担忧,比如参展艺术家杨千在谈到对于此次艺术三亚的印象时就表示,艺术品的展示是需要恒温、恒湿的场所的,现在的场馆虽然很好,但在这些基础设施上没有保证,对于未来这些场馆还会不会用来进行艺术的展示表示担忧。这一点在华宇集团负责此次展览的李总看来并不是问题,他表示这些空间会一直用作艺术品的展示,他也赞同艺术家的说法,对于艺术家的隐忧他表示在今后会设立专业性的场馆来进行展示。
玖盒图文化传媒总经理 赵屹松(左一)、艺术家岳敏君(中)与华宇集团董事长赵华山(右一)合影
至于商业氛围是否会消解展览的严肃性方面,在张子康看来:“不得不承认,稳定的场馆、空间,有利于展览长期展览稳定发展,其次因为展示空间还是不同一般的空间,还是有一些要求,比如恒温恒湿、采光等等,并且稳定的场域会带来稳定的受众,最重要的是这些场馆可以储存艺术,就是记录与积累。至于要建立场馆一事还是一个较长的问题,但一旦艺术三亚有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那么场域问题,也可能会要面临解决。今年的艺术季为三亚建立一个当代艺术家交流的平台,不止于作品的展示,而是形成多方的对话。华宇集团提供的场地是人群密集区域,展览的受众相对多。相比之下,这样的场地灵活性更高,分散场地,给布展带来了相对独立的展示。”在艺术家陈文令看来这是一场高水平的严肃的展览,尽管在商业的氛围之中,展览的品质和规模超出了他的想象,在三亚这样的地方能够做出这样专业性的展览,对于各方都是一种考验,在没有看到展览之前,以为和国内大多数的展览一样,只是把大家聚到一起进行一个展示,这也是大多数艺术家的想法,因为国内现在这样的展览太多,但到现场之后打消了这个念头,展览的品质甚至是北京、上海很多展览都无法比拟的,这与策展人的追求是分不开的。
艺术家苏新平在现场
在展览总监张子康的介绍中,展览从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学术,策展人黄笃、徐钢都具有策划国际大展的经验,因此在一开始就决定了展览的水平,策展人徐钢在接受采访时也透露,他所策划国际部分都是按个展的要求来做的“我选择了三个子题:文明与环境的冲突和相遇,不同文化的冲突和相遇,海岛文明和大陆文明的冲突和相遇。在这三个子题的基础上选择参展艺术家和作品。邀请展是选择成名并且这几年持续活跃、持续创新的艺术家。青年展则由评委会选择。而特别展是华宇集团的收藏作品展。”所以有现在的效果是可以预见的。
“在地化”平台比展览更重要
活动现场
单单从展览的举办来说,本届艺术三亚是成功的,但从长远的发展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本届的举办过程中有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布展,新闻发布会中主办方介绍展览时,谈到酒店的厨师都上阵参与布展,这一点也从艺术家那里得到了证实,这从侧面反映出三亚艺术生态的现状,举办展览容易,难的是保持展览足够高水准的同时还能长久的做下去是艺术三亚现在面临的问题,在采访中张子康给出的建议是:“主要还是考虑这个展览的频率,但我觉得主要现在问题不是固定的频率,而是将展览的概念,延伸成为平台概念,让更多的人知道三亚接纳与展示当代艺术。在当今的都市空间之内,艺术尤其是当代艺术是很好的塑造城市性格和内容的切入点。对三亚而言,它历史和文化传统并不丰厚,作为一个拥抱现代产业的旅游城市,它的流动性和开放性更能为当代艺术的停驻提供一种支撑。希望艺术三亚不仅仅是国际性和学术性的展览,而是通过建立起学术性,造就一种艺术实验和发生的平台机制,通过国际性放大和汇聚学术的价值,形成辐射整个东南亚和东盟的艺术场域,让三亚真正地实现艺术的“在地化”,而不是像如今那么多年展,仅仅每年光临一次三亚。但要形成这样的平台,需要时间与耐心,并非一朝一夕就能看到成果。”
活动现场
在策展人徐刚看来:“我们也希望把Art Sanya办成最棒的双年展。中国的艺术双年展对政府的依靠还是太大,换一任地方领导就有可能让本来蓬勃发展的双年展搁浅。双年展需要在多年的持续性的基础上积累历史,中国没有一个双年展可以有威尼斯这样的历史,但是这可能也恰恰是我们发展的契机。同时,Art Sanya只有一个组织和出资机构,而要形成规模就必须有多方面、多层次的参与。”
活动现场
而在黄笃看来三亚成为国际性艺术事件并不是不可能:艺术三亚做成国际性大展是一种方向,城市的发展与艺术文化的发展是在一起的,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指标,比如纽约、柏林、北京等等,这些地方吸引人的始终是文化,三亚是一个新型的城市,是一个旅游城市,他的文化是刚刚开始,如果能将文化注入到城市当中,对于三亚是有意的,目前国际上的一些大的艺术事件都不是在大的城市发生的,比如德国的卡塞尔等等这种例子很多,如果三亚能够作为重要的艺术事件的话,未来来是很重要的,这要从长远来看。”
活动现场
城市要定位以艺术为名,那需要的不只是某一届的声势,而是要对做这个平台长久的认知,并非常清晰,这会为城市发展有怎样的推进。 对三亚而言,这样的展览最重要的不止于展示。事实上,它应该代表了一个交流的机制,意味着学术上的讨论,不仅是探讨已有的形式,更多是开启新的艺术形态,能与本土的一些概念融合,以新鲜与新生的内容,让三亚形成艺术展示的场域。
编辑:陈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