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画院美术馆关于20世纪中国美术的研究与展览”讲座
0条评论 2013-12-12 16:23:03 来源:cafa.com.cn 作者:叶圆凤

一叶知秋——北京画院美术馆关于20世纪中国美术的研究与展览

2013年12月4日晚上七点,由曹庆晖教授主持,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主讲的《一叶知秋——北京画院美术馆关于20世纪中国美术的研究与展览》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举办。本次讲座是“山高水长:艺专的先生们”系列讲习会第十一讲,也是最后一讲。

主讲人吴洪亮首先介绍了北京画院及其下属机构美术馆。北京画院成立于1957年,是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所国家级画院,齐白石是第一任名誉院长。而北京画院美术馆成立于2005年,吴洪亮于2007年担任馆长。他认为,一个小型美术馆要拥有自己的性格,首先在策略上要做减法,从北京画院已有的资源着手,找到自己的研究与展览的方法——以齐白石为中心,梳理20世纪的中国美术,进而去关注整个世界的美术。以个案勾勒全景的方式,因此吴洪亮把此次讲座称之为“一叶知秋”。

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研究曾被认为是件尴尬的事,西方知名学者迈克尔•苏立文先生所著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被西方同行批评为一个不懂得严肃对待的课题。而在国内也面临两方面的困难:因变迁而遮蔽,因太近而不够清晰。“但无论如何,20世纪的中国艺术伫立在灿烂的古代艺术与多姿的当代艺术之间,我们无法回避。对20世纪艺术的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使我们清晰21世纪中国艺术从何处来的问题,才能明确今天的坐标和明天的方向。”吴洪亮在刚接任馆长时就肯定了研究20世纪中国美术的重要性。

近年来,20世纪中国美术的研究与展览成为新的热点,受到了国内外各大美术馆以及拍卖行的重视。吴洪亮认为,研究与历史的发展一样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今对20世纪中国艺术的研究恐怕还处于资料的整理与举证的阶段,无需急于全方位的价值判断。北京画院美术馆以展览的方式来研究与思考:对实在、可读、具有形象感的背景材料倍加重视;对同一题材的图像对照更为视觉化,便于理解;让历史在同一时空与时间再次相遇,如同重新排演的一出戏剧。总之,以展览的形式呈现美术史的研究成果,是将美术史形象化、活化与传播的过程。

因此,吴洪亮指出近年来北京画院美术馆主要做了两件事:通过齐白石作品系列展进行梳理与透视;继而通过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还原与彰显20世纪中国美术。并在《20世纪北京绘画史》的学术框架下,通过有价值的研究,让关注近代美术史的人重新认识20至21世纪艺术作品的演变过程。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主要是从四个点来研究与展览:以传承、写生为切入点,以比较为基础,以及寻找遮蔽的艺术家。

其中,以“传承”为切入点的研究方法,主要选取与齐白石同辈画家:陈半丁、胡佩衡、于非誾、徐燕孙等;传承弟子:李可染、李苦禅、王雪涛等;第三代传承人周思聪、田世光等。以“写生”为切入点的研究方法,举办了吴作人写生展,李可染的《千难易》写生篇等。以比较为基础的的研究与发展,举办了“同源异彩”——黄宾虹与林散之、李可染艺术展。寻找遮蔽的艺术家,比如为像张光宇、溥心畲等没有收到应有重视的艺术家举办展览和进行学术研究。

在对艺术家个案的研究和展览中,吴洪亮重点提到了针对齐白石的研究。他十分认同苏利文对齐白石的评价:齐白石是个商业画家,并且是保持了强烈个性的商业艺术家。吴洪亮展示了很多齐白石的绘画作品和印章,如鲁班门下、寂寞之道等,都带有艺术家强烈的个性色彩。对于研究成果,北京画院美术馆搭建齐白石研究与交流的国际平台,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和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与各美术馆共享学术与艺术资源。

此外,吴洪亮还列举了他策划的许多展览,同时分享了他的策展经验。展览研究不是从开幕到结束,而是一种生成的过程,策展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做功课,没有很玄妙的东西,从中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

讲座结束后,本次系列讲习会的学术主持与策划者曹庆晖最后总结道,“山高水长:艺专的先生们”系列讲习会从2013年9月18日开始至今,共计邀请了10位院内外专家学者先后主讲了11次讲座,横跨整个金秋并进入冬日,是时候说再见了。本次系列讲习会实现了最初的预期:充分利用美术馆的平台,将与北平艺专有关的相关学术研究立体呈现,并转化为美育生产力提升美术馆竞争的软实力。十分感谢此次活动的共同策划与组织者王璜生馆长,以及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