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拍竞买者 七成企业家 全年豪掷450亿元,业内人士认为这种投资味浓的“盛况”值得关注。
中国企业最近在各大艺术品拍卖场上频频一掷千金,似乎欲收藏世界。11日《中国机构收藏调查报告》在沪公布,披露主流拍卖市场上举牌的买家,超过七成是企业家,中国企业用在拍卖市场上的资金全年约为450亿元,一些企业甚至把“收藏”艺术品运营得有声有色,回报率比主营业务还高。
如此“盛况”也引发业内争议,有人指出,中国艺术市场的繁荣疑似“畸形”,投资和投机的味道浓重,注重买到手的感觉,却缺乏藏品的展示研究和梳理,企业家并没有为“企业收藏时代”做好充分准备。
某些回报高于主业
最近,这样两桩事件在艺术圈激起轩然大波,让“企业收藏”进入公众视野。一是上月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大连万达集团以1.72亿元的“天价”拍得毕加索名作《两个小孩》;二是本月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上,以1.228亿元创今年内地艺术品秋拍纪录的黄胄名作《欢腾的草原》花落宝龙集团。
这只是冰山一角。2013上海国际收藏论坛昨天发布《中国机构收藏调查报告》,明确指出艺术品市场投资收藏企业化、机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从2012年以来,中国国内的企业收藏资金增幅较大,全年大约在450亿元左右。中国收藏家协会注册的5000多名正式会员中,企业家约占20%,并且申请入会的企业家仍然络绎不绝,其购买力占整个艺术品市场的60%以上,活跃在北京、上海各大拍卖场上的买家,70%以上是企业家。机构收藏已经成为中坚力量,特别是企业收藏已经成为一些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投资回报率甚至高于其主业。
“国内的企业收藏,对于整个艺术市场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2010年,中国的艺术品市场走势非常好,价格普遍比较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巨大的需求方,国内很多重要的企业和集团开始参与艺术品收藏。”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品市场研究总监马学东说。
重视买卖轻视艺术
值得引起关注的是,目前国内的机构收藏,尤其是企业收藏还在起步阶段,存在着不少问题。“现在国内机构收藏仅仅处于一个‘收’的阶段,简单地购买艺术品,不少企业虽然建起了美术馆,却缺乏自己的收藏体系。”在马学东看来,应当通过合理的机制建立起自己的收藏体系,对自己的藏品进行学术研究和梳理。“如果仅依靠机构负责人的喜好就选择收藏什么类型的作品,或是仅凭借一两位专家帮助机构来建立收藏系,这样的机制不能够保证建立起一个好的机构收藏。好的机构收藏,应该是在美术史的价值判断基础上,形成机构收藏的价值观。在明确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才会使收藏目标定位明确、富有特色。”
也有专家说,企业美术馆建起来容易,运营和维护难,不少企业在建美术馆前根本没有做好长期规划。“浩浩荡荡的房地产公司美术馆,大部分都在挂羊头卖狗肉,都是为了拿土地、拿优惠、拿补贴,匆匆忙忙就把美术馆建起来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喜玛拉雅美术馆创始馆长沈其斌直言。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