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张杰植根心灵的艺术,探索艺术教育新方式
0条评论 2013-12-18 13:37:05 来源:艺典中国 作者:田向青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 张杰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 张杰

张杰“山非山”张杰油画作品展于2013年12月14日在北京798艺术区新绎空间隆重开幕,张杰属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的嫡系部队,从附中读到本科再读到研究生毕业,然后逐步担任系处至院级领导。从1987年至今已深入油画创作二十五年有余。张杰一直是位勤奋的画家,兢兢业业,日日夜夜,从无懈怠,其画室总是挂满了新近之作。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艺术在张杰身上如何绽放

张杰从小喜欢艺术,也许是他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15岁考入四川美院附中,相继本科,研究生的生涯在四川美院度过之后留校。所以张杰的艺术观念,艺术技法技巧以及艺术语言的形成都与四川美院紧密相联。张杰对当时中国艺术教育有很深体会,从附中到本科以及研究生整个教育过程都是在四川美院完成,从一个学生到今天一个艺术教育的管理者角色转变使张杰对中国教育有很深的体会,学院教育无论从艺术思想以及艺术技巧上都给予张杰深的影响。

张杰对艺术的理解

张杰:“第一、人们对社会生活、自然的一些感受、观念以及情感,这人是艺术的灵魂最本质的东西,作为艺术家要有另一个层面,就是要用艺术的方式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你对社会的理解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引发观众对你的思想理解后产生共鸣。第二、艺术本身的语言方式,这几十年来我一直坚持在寻找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将我对艺术对社会的一些独特理解及情感用艺术的方式合理的表达出来。几十年的创作过程中,我的艺术语言随着对世界的认识、对自然的理解随之发生变化。另外在创作过程中,画面的载体由人物到自然的转变过程。我现在理解的自然更能代表我内心的情感,以及内心世界,本次展出的作品全部都是以自然山水作为创作的载体并不是表现的写生的自然山水,更多的是通过山与水的组合来传达的是我对自然的理解,借助山与水来传达我对自然的理解及社会的认识,更多的是关注生存的环境,人对自然的一种反思理解,所以我的作品多的是在关注生存的环境,关注自然在社会进程中所起的变化。我画面中的山与水是流动的,是错位的,不是一个固定的结构,这种散缩的真是人类对自然的理解。

张杰   破碎的风景 之一    200X150      2012年

张杰   破碎的风景 之一    200X150      2012年

散缩的山改变不了色彩亮丽的色彩

张杰:“本来自然是非常完美的,即使人们对自然的一些伤害使完美的山变得解体,我现在的画被解体的山颜色也依然漂亮,意思就是说山虽然被肢解了但依然美好,希望有一天能够凝固起来,这是我对自然的一种理想状态,被肢解的山应该更加珍惜,所以我的画面色彩变得靓丽起来。另一个方面我们现在表现的山水实际上它还是表现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一种环境,似乎是存在的,但是我们不引起高度重视它是不存在,所以我画的山是没有棱角,没有很刚烈完整的图示效果,以一种模糊且似远似近的形式表现来表达人与自然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这样一种关系。”

艺术创作的个人性与社会性

艺术的个人性与社会性紧紧相吸且相互排斥,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很多艺术家都会迷茫,那么张杰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立场有了更宽广的诠释。

张杰:“人作为社会的个体,作为一个艺术家更看重个人对社会的理解,我在创作的过程中是按照我的角度,观察社会,观察我们所处的环境,也许会有偏颇,但是这种偏颇作为一个艺术家个体它是有价值的,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视觉呈现方式,那么我自己还是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用我独特的方式将自己的理解诠释。”

张杰  大地板块 200X150 2000年

张杰  大地板块 200X150 2000年

张杰艺术生涯的转折期

学院教育的核心就是对人的表现再现的一种训练,很多学院教育出身的艺术家的关注点多是以人为载体,在张杰学习时期当时的美术教育还是苏联的美术教育体系。

1:人物载体的转变

张杰:“在表现人物的时候,80年代受乡土文化影响,逐渐由乡土走向城市,开始关注都市人的生活的一种状态,最后从都市人物的肖像转向比较有象征性,有观念这样人物构成的一些创作,主观性相对比较强一点,主题性也相对比较明确的创作。”

2:生活方式转变

张杰:“90年代初如93-95年这段时间,我自己比较喜欢探险,喜欢去一些无人区体验生活,从此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从室内走向室外,开始到西藏,新疆等地方,感受到自然对自己的冲击突然就觉得自然的那种形态跟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景象以及个人的情感都相吻合,不仅仅是可以通过人物来表达内心感受,可以通过山水之间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以及自己对社会对自然的理解。”

3:视觉能动性及思维方式转变

张杰:“96-98年期间,由于经常出国坐飞机的机会多了。当我在飞机上转换一种视觉来看大地,看我们生存环境的时候,它产生的一种宏观、博大、壮美的一种视觉效果映入自己的眼帘,当我们换个角度看世界会有一种奇特的变化,这样人的视觉思维方式随之也会发生转变。之后就画了很多俯视角度看我们大地,看我们生存环境之后留下的那种痕迹作品,比如城市化的进程,都市的发展在我们的大地上形成了一种痕迹。”

4:自然生机的灵动再现,语言表现方式转变

张杰:“当我度过很忧伤,很沉重的看待自然的那个时期后,慢慢的发掘虽然有很多山体滑坡形成的那种景象,但是在破碎的山河里面也有很多充满生机树、绿色的植物在山底下星星点点,我有一张作品《绿色的印记》,是对生命力的一种关注,虽然我们的大地受到了伤害,但是生命的绿色依然充满生机。在此同时也慢慢的关注语言表现方式,中国发展的今天东方绘画元素对当代艺术也会有很多营养可以吸取,用中国的传统绘画元素以及构图方式来表现大自然的美。”

疑 之一150X130 2008年

疑 之一150X130 2008年

国际化语言方式

张杰:“前期深受西方绘画油画的影响,在画面构成方面西方抽象主义的表现方式也对我有影响,更多的是从西方的绘画历程当中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深受影响。后期有了这种基础,开始关注中国绘画的精华,其精华重要的有三点1.在审美取向及价值上:中国人追求似与不似之间,我的画面追求抽象与迹象之间的构图效果,深受东方影响。2.画面的用笔、用色的表现方面:更多的是吸取了中国水墨元素,将东方和西方相互之间相互结合,用水墨的因素引出油画的表现。3.在画面的构图方面:吸收了中国绘画散点的元素,既有西方相对集中地景象又有东方的散点平面元素。这三点是东西方绘画对我影响最多的几个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文化的交融、交锋、相互之间的碰撞越来越密切,作为一个艺术家张杰认为:“还是要尊重自己的气质及自身的文化根基和文化底蕴,随着中国的更加成熟更加自信,作为中国的当代艺术要与世界对话,必须要考虑几个因素:1:要寻找一种共同的语言方式,与世界在一个语言题体系里面进行交流。2:要与西方当代艺术对话,我们语言的表现方式可能是当代的,但是你画面中表现的符号、思想、观念、一定是表现当今中国发展进程当中人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的文化固有的观念,如何让将中国的东方绘画观念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你的画面就是具有东方意味的国际化的语言方式。如何将中国画面就是具有东方意味的国际化的语言方式这是我们应该关注的。

自己身份定位

张杰认为自己长期在学院工作,作为一个学院的管理者、教育者自己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教学上,张杰坚定的告诉记者:“中国目前不缺少艺术家,真正缺少的是艺术教育家,对艺术教育的思考、对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构建包括怎样打造中国当代艺术教育体系,当今中国这在方面思考的人相对少一点,艺术教育家在学校无论是责任也好,所处的环境就会推动你必须为艺术教育做一些事情,那么我的理解就是中国当代艺术教育体系还没有构成,目前如何去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当今艺术发展的适合中国需要的艺术人才的教育体系,这个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也就是怎样把当代艺术教育最新的成果转化为我们今天当代的教学资源,这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一个课题。以前理解的教育更多的是传统规律性的教育,要将传统的一些绘画方式形成一定的规律这是学院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那么中国当今的教育体系如何适应当今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节奏就需要我们来进行反思。”

地域性差异给学院教育带来的影响任何事情都有两个方面,四川和北京相比资讯、对外交流的平台会有所差异,这样艺术家的创作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从另一个反面看让艺术家或学生相对的安静下来学习或进行自己的一些实验,这样可以有一个连续思考的过程。

拥有艺术家身份和艺术教育者双重身份的张杰新方向

艺术家

张杰:“这段时间会一直延续对自然的关注,可能会在表现方式和自然的探索上有新的延续,我不喜欢重复以前的劳动,所以我每一时期的作品都会有新的探索,不断打破自己以前的习惯的思维,下一段时间肯定会继续关注自然,但是会在新的表现新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

艺术教育者

张杰:“现在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对艺术本身的创作规律不理解,也就是作为一个艺术家非常重要的就是要学会用形象的方式、视觉的方式来进行思考,培养学生怎样观察我们的世界,怎样形象的方式进行创作、来表现我们的感受,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另外一点要让我们的学生关注我们的传统,关注我们几千年文明下的精华的东西,加强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