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款三足立耳炉
制造历史
明代宣德皇帝在位时,为满足玩赏香炉的嗜好,特下令从暹逻国进口一批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名瓷器的款式,及《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设计和监制香炉。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宣德皇帝下旨精炼十二次,并加入金银等贵金属。于是工艺师挑选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经过十多次的精心铸炼。经过巨大的努力,宣德三年,极品铜香炉终于制作成功。这批红铜共铸造出3000座香炉,以后再也没有出品,宣德帝见到这批自己亲自过问的香炉,每只均大气异常,宝光四射,很有成就感。这些香炉,把其绝大部分陈设在宫廷的各个地方,也有一小部分赏赐和分发给了皇亲国戚,功名显赫的近臣和各个有规模香火旺盛的庙宇。 这些宣德炉普通百姓只知其名未见其形,经过数百年的风风雨雨,真正宣德三年铸造的铜香炉极为罕见。大明宣德炉是明代工艺品中的珍品,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大明宣德炉的基本形制是敞口、方唇或圆唇,颈矮而细,扁鼓腹,三钝锥形实足或分裆空足,口沿上置桥形耳或了形耳或兽形耳,铭文年款多于炉外底,与宣德瓷器款近似。除铜之外,因为有金、银等贵重材料加入,所以炉质特别细腻,呈暗紫色或黑褐色。一般炉料要经四炼,而宣德炉要经十二炼,因此炉质更加纯细,给人—种不同凡器的感觉。
宣德炉最妙在色,其色内融,从黯淡中发奇光。史料记载宣德炉有四十多种色泽,为世人钟爱,其色的名称很多。明朝万历年间大鉴赏家、收藏家、画家项元汴(子京)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宣德炉放在火上烧久了,色彩灿烂多变,如果长时间放在火上即使扔在污泥中,拭去泥污,也与从前—样。
文化背景
焚香习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通常人们为了礼仪将衣服薰香,更多的是古代文人雅士喜欢在读书、写字的书房内,焚上一柱香,营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因此,早在汉代以前就出现陶、瓷、铜、铁、瓦为材料制成的香炉。元末明初随着铜器铸造业的迅速发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炉,逐渐被铜香炉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阶段,不同在精度和质量上都有不同于前朝的侧重点。宣德炉重韵味,不管是整体或者细部的设计,都耐人寻味。宣德炉有拙朴的厚重感,线条柔和,工艺水平达到历史最高点。
上海君道艺术展览有限公司展览的宣德款三足立耳炉,口径8.6cm,高6.8cm;炉口壁直,两侧置双立耳,炉身形制规整;色泽典雅,包浆温润,宝气内蕴。宣德炉的造型只是它的外形,其内腔亦有欣赏和断代价值,反映了明朝匠心的独特和宣德皇帝的审美情趣。该炉注重内腔的造型设计,表达了炉腔的纵深感,弧线大,炉腔深;敦厚之中不失灵巧精致,是为书房陈设雅器。焚香其内,历史的厚重之感随香外溢,仿若置身其中。明朝300年间,制作了不可胜数的器物,皆可为上乘之作。宣德炉作为其中的一种,可谓前无所师法,后无能为继,作为显赫几千年之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其玲珑有致的曲线,气势非凡的双耳,五部彰显大气磅礴之势,极具收藏意义。
编辑:陈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