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花落——中国的美术馆理想
0条评论 2013-12-27 16:59:26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作者:叶空

\

北方的冬天,温度骤降,银杏树的叶子早已随风而去,夹杂着些许知识分子的惆怅。喜欢艺术的人们仍然冒着刀割的冷风来到艺术氛围浓郁的地方,比如798艺术区,企图从艺术中获得某些惊喜。但熟知798的人们会发现,他们希冀的那一方纯净的艺术乐土,只是脑海里的幻想而已,商业早已浸染了那一片土地上的阳光。到国外看看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就像那位前段时间感慨中国没有美术馆文化的王璜生先生一样。他在参观了国外的美术馆后直言:“中国的美术馆没有自己美术史的描述和陈列!没能见到经典作品!没有强大的藏品体系和资金、政策、社会支持!没有美术馆职业道德和规范标准!没有公众自觉参与和文化认同感!没有国家专业性可执行政策!总之,中国没有美术馆文化!”回看中国各地,像荷尔蒙爆发似的美术馆圈地运动,大多患上了“阳痿症”。闻名遐迩的北京宋庄,以“美术馆”命名的地方多不胜数,在网上找到稍微有点名气的美术馆也不是难事,但在这个时节去逛宋庄的美术馆却不是明智之举。宋庄的美术馆大多是民营美术馆,运营到现在也就七八年的时间,没有美术史的沉淀与积累,经典作品的展示也谈不上,强大的资金、社会支持等就更不用说了。据说七八年前在宋庄生活、创作的艺术家不到200人。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儿夸张,但也说明了那时候宋庄的艺术家还是很少的。而在只有那么些人的宋庄建设美术馆,原因何在?有人说是为了“圈地”,也有人说是为了一份理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人或许会问你的理想是什么,有些人可能会回答:美国。这个问题在今天会令人觉得是很傻逼的问题,但在中国还是有怀着“美术馆梦”去做美术馆的人。

即便如此,美术馆的理想依然大多是梦里落花,艰难运营,常年没有几个展览,能看到的展览也大多是东拼西凑,没有学术建设与梳理。春天里做的梦很美,洒满了鲜花,洋溢着掌声。冬天的寒潮侵袭,又带来了多愁善感,萧瑟零落。展览馆空荡得只剩了萧条,寒冷的朔风阻止了人们去美术馆的脚步。尴尬的是,即便没有寒冷,很多美术馆在正常开放的时候也没有多少人前去观看。这或许就是王璜生所说的,没有公众自觉参与和文化的认同感吧。

其实,很多美术馆在梦想里没有遇到中国当代艺术作品重复展出和艺术家创作过于符号化的问题,中国的艺术家虽然有很多,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某个艺术家的画面形象经常出现在美术馆的群展当中。这也提示出中国的美术馆和国外美术馆、艺术家缺乏交流合作的问题。今年央美美术馆引进的波伊斯和安迪沃霍的展览是为数不多、并且文献资料和作品规模相对完整的展览。在视觉疲劳的情况下,难道还能要求公众自觉参与吗?

任何美术馆的展览都渴望有庞大的资金支持,没有资金支持连美术馆的暖气等硬件设施都无法保证。指望“土豪”无偿拿钱给美术馆是异想天开,没有资金又做不起美术史的描述和陈列、艺术作品的收藏。美术馆做不起品牌,有钱人怎么可能掏钱呢?没有好的展览,观众为何又要买账?即便在中国,大众对艺术的认同感还处于宽泛的培养期,但要知道,美术馆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美术教育。王璜生的七个感叹号很有现实意义,也互相作用着。关键就在于中国现在的美术馆建设如何找到一个突破口,还是希望专家们多谈点看法。总之,还是像前面说的,美术馆的理想情怀有不少,我相信王璜生也有,但愿美术馆的梦里落花现象得以改观。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