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微见著:2013年纽约苏富比与佳士得秋拍观察
0条评论 2014-01-09 16:23:53 来源:看艺术 

知微见著:2013纽约秋拍观察

(左)西周早期作寳彝簋 估价:200-300万美元 成交价:580万美元

(右)西周早期作册瞏卣 估价:20-30 万美元 成交价:260万美元

2013年九月初, 收到纽约苏富比佳士得的拍卖图录大致翻一遍后,觉得没什么特别对路的拍品。打电话给熟悉的行家,好几位都说不去了。一想到纽约的漫漫旅程和颠倒黑白的时差,我也不想去了。可是机票早早就预定好了,想想虽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拍品,但终归是美国这么富有收藏传统的国度,总会有一些没露过面的生货,总能买些回来做生意。抱着这样的想法,又把图录仔细地看了一遍,竟有些暗自窃喜,瓷器、玉器、书画有几件拍品,不仅好而且估价便宜。特别是图片编排的特别不显眼,估计不会引起大家的关注,梦想着有可能便宜买到。

纽约的秋拍,一如既往地苏富比排在前面,所以到了后直奔苏富比的展厅。与以往将书画,瓷器分别放在不同的楼层相异,这次集中在十楼,大大地方便了客人审看拍品。苏富比这次重点推出的是朱利思·艾伯哈特收藏的青铜器,这批青铜器总计十件,都是1948年由上海知名古董商金财记售出,经过欧洲藏家超过六十余年的递藏后,才重返市场。青铜器由于国内禁止拍卖,一直是国内藏家的弱项,但这批收藏质量上乘,名气非常大,尤其是苏富比编辑的图录,是有史以来青铜器拍卖的最精美最专业的图录,所以吸引了包括国内藏家在内的海内外著名藏家和行家的悉数到场。拍卖的结果自然令收藏界为之一振。Lot3西周早期作寳彝簋,估价2百-3百万美元,落槌580万美元;Lot8西周早期作册瞏卣, 估价20-30万美元, 落槌260万美元;Lot7西周早期父丙爵一对, 估价30-50万美元,120万美元落槌。取得十件拍品悉数成交,总成交1678.6 万美元的骄人业绩。

宋瓷的艺术性近年被大家逐渐认识,市场上一出现好的宋瓷马上成为追捧的目标。Lot75北宋定窑刻莲花纹碗,碗型优雅,刻工流畅,釉光温润古朴,唯一可惜的口沿有一条极短的冲线,最后以45万美元落槌。Lot142 清十八世纪白玉雕螭龙纹乐寿款书挑,长28厘米,估价5千-7千美元玉质润泽细腻,雕琢规矩精湛。虽然图录上只是笼统地写十八世纪,但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它不仅是乾隆时期的,而且是乾隆宫里乐寿堂的御用之物,是我认为的此次苏富比拍卖唯一的大漏。展览时,大家就争相传阅,我就预感到大家都看明白了。所以拍卖前,有朋友问我,3万美元能买到吗?我说大家都看明白了,肯定不会便宜。我心里的价位是10万再加一口,自认为会有机会。可实际的拍卖现场,令我大跌眼镜。从3千起价后,几个一路扶摇直上,我出到11万后,还有几个电话买家在拼杀,最终电话买家以37万美元落槌价搏杀到。可以说,这是此次纽约之行的第一个遗憾,眼光有,可是价格跟国际收藏家相比还是相差远矣。

知微见著:2013纽约秋拍观察

北宋定窑刻莲花纹碗 成交价:45万美元

西周早期父丙爵一对 估价:30-50万美元 成交价:120万美元

佳士得的拍卖,一如既往地遵循稳健的政策 ,拍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稳定,对于行家而言可做生意的拍品选择也相对比较多。青铜器虽不如苏富比高端整齐,但Lot1105 晚商饕餮纹方彝,也以2百万美元的落槌价成交。玉器类拍品源自同一藏家,虽然质量普通,但估价格外的便宜,因此吸引了很多国内行家到场,特别是很多年轻的新面孔出现,因此拍卖的结果也就格外理想。明显地作到了两个基本:一是基本悉数成交,二是基本都是估价的数倍,玉牌子甚至是十倍的价格成交,这在国内的拍卖是很难见到的现象。

瓷器拍品最为吸引我的是Lot1313乾隆青花釉里红鹤鹿同春瓶一对, 估价1.5万-2万美元。正面青花釉里红绘鹤鹿同春图,另一面青花书十七帖,画工典雅,书法古拙,一只全美,一只足有两处崩,腹部有一条十公分的惊釉。此对瓶的特别之处是书法的引首处有釉里红图章一枚为:“陶成堂”,是著名督窑官唐英的堂号。拍卖图录上,只用局部小图照了书法的一面, 几乎看不清印章,而且说明全部是英文。所以拍之前,我又暗自窃喜,窃盼着能以30万美元的落槌价赢得宝物。可现实又一次残酷地重创了我这样想捡宝的行家,8千美元起价后,电话委托直接给出10万美元,我出11 万美元;电话委托又报20万美元, 我再出21万美元,电话接着又报30万美元,我最后努力出到31万美元, 电话接着又报40万美元,至此,我只好退出竞投, 但竞争并未结束, 场内的一个新面孔的国内收藏家开始发力,最后以95万美元的落槌价赢的心仪之物。胡慧春旧藏的瓷器是这次拍卖的又一亮点,虽然没有特别亮眼的拍品,但拍卖的结果却极其亮丽。如Lot1295嘉靖斗彩花卉纹洗,图案画工色彩别致,款识秀气,估价2万-3万美元,45万美元落槌;Lot1327 清18/19 世纪青花无款壶一对,器形小巧,画工精细,保存完好,估价1.5万-2.5万美元,21万美元落槌。显示著名藏家旧藏的拍品,一如既往地是市场竞逐的热点。

短短八天的纽约之行,除了苏富比和佳士得之外,还有3 家小型拍卖会,大家都紧张而忙碌地穿梭于各个拍场之间。拍卖结束了,可是留给我的思考却持久而深刻。首先,国外的拍卖会更多地是收藏家之间拍品传承的纽带。收藏无论大小,只要是真品,经过长时间的浸淫,总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精彩结局。因此,拍品的质量,才是拍卖的生命真谛所在。国内拍卖会,严格地讲应该叫行家交换会,拍品绝大部分是行家的行货,缺少收藏家旧藏的拍品,自然也无法吸引收藏家的参与。为了引起市场的注意,只有采取夸张的包装和宣传,其实这正是不理解拍卖真谛的表现。其次,信息化时代带来的便利,是海内收藏家和行家都前所未经历过的。因此,行家经常开玩笑说,无论是在世界上多么偏僻的角落,哪怕是北极举办的拍卖,只要有好的拍品,就都会有收藏家和行家到场。退一步即是人不到场,也会电话委托出价竞争到常人难以想象的天价。因此,对行家而言,想便宜买到好东西的机会越微乎其微了。因此,行家也面临着思想观念转变的问题,必须放弃过去想捡漏的贪念,树立和收藏家相同的理念,致力于出高价拍精品的理念,才能在拍卖场上有一席之地,否则注定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