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艺术项目“切肤计划”未知的经验挑战自由的限度
0条评论 2014-01-13 16:13:15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研讨会现场,策展人张玮正在为大家介绍青年艺术家作品。

研讨会现场,策展人张玮正在为大家介绍青年艺术家作品。

研讨会现场,据策展人张玮介绍,自1月1日开幕以来,参与者每天要在该空间工作2小时左右,受邀者分别是迟明、刘洋、刘琛、邱爱艳、邬彪、朱日新、吴迪、朱婷婷。他们在开幕当天彼此抽签,根据抽到原作者的作品进行重新编程、创作,活动要求参与者每天拿出一个亮眼的、有启发性的方案。用自己未知的经验去挑战他人的习惯,它的难度等同于更改自己的习惯。过程中它需要参与者具备挑战新事物的勇气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具备团队合作的精神,到闭幕当天展示全部过程,并与专家形成讨论。

青年艺术家邬彪(著名艺术家刘晓东的研究生)正在介绍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

青年艺术家邬彪(著名艺术家刘晓东的研究生)正在介绍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

邱爱燕的作品《刺绣道德经》

邱爱燕的作品《刺绣道德经》

成功的案例有:邬彪抽到了邱爱燕提供的作品“刺绣道德经”,邱的作品是用刺绣的方式复制了整本5000多字《道德经》,邬彪则选用六个字“道可道,非常道”的声音来解构原作品中的巨型繁琐工作,他让六个人中的每人读同一个字,可以自由发音--音调、音长随意发挥,六个人不断的反复读这句话,演绎出不同声音新的可能性。《测痛》是他用恶搞的方式用电话给其他参与者谎说其作品被毁,录制出每个人不同的心痛反应。

朱日新的《信任》

朱日新的作品《信任》

朱日新抽到的是邬彪的名字,以《信任》为主题选取了最近几天网上热议的上海藏家刘益谦从纽约苏富比拍回苏轼的《功甫贴》事件,引起了学术界和收藏界对功夫贴真伪的争论,把数张打印的《功甫贴》贴在梯子上,任由观众拿走。朱日新在展厅呈现的代表性作品是《马拉色菌》,选用10片象征头皮屑的生牛皮,并在其上绘制出钓鱼岛与周边岛屿的鸟瞰图。

展览作品

展览现场,艺术家互相交流。

抽到了朱日新的名字,他由牛皮材料出发,设计了一系列方案,如用牛皮覆盖一块冰,等待它的融化,利用网络要快递千里之外快送10块真牛骨,借用一位泰国同学的牛皮雕塑作品并书写“刘洋借光谢梁可娜”等方案,与朱日新的作品进行挑衅与对话。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迟明对话朱婷婷的《我要见马英九》,他选用片段化视角来消解其作品政治性的内涵。他把自己在台北的所见所闻:邮局、车牌、小姐、宪兵、台币等,用略带幽默感的绘画记忆叙述方式,在展厅现场制做成一个综合性的绘画装置形式,其中一副绘画(宪兵与机场)可以前后两面观看。迟明的另一个方案,在讨论会现场直接讲述:从烟台—到北京—转机购票香港—最后到台北的复杂而一波三折的艰辛历程。

策展人喻高介绍艺术实验计划

策展人喻高介绍艺术实验计划

下午研讨会到场的嘉宾有:中华世纪坛当代艺术馆馆长马晨风、中国艺术研究院评论家崔庆忠、朝阳规划艺术馆策展人郭红梅、策展人及艺术家喻高、《领导者》杂志主编李文子、雕塑家刘玉庭、画家李平、詹禾、廖家萍、王利敏等数十人。与会专家都做了精彩的发言,除了从自身角度对于年轻作者的参与作品给予了肯定,同时也提出并希望他们重新思考:高度信息化时代、高铁时代的今天,如何用新的艺术参与到日常生活中,如何接地气等话题。

编辑:李杨雷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