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震出品 如何命名?
0条评论 2014-01-21 09:24:20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黄茜

徐震出品 如何命名?

1月18日,艺术家徐震大型中期回顾展“徐震:没顶公司出品”亮相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展览由UCCA馆长田霏宇和UCCA首席策展人蔡秉桥联合策划,包括逾50件装置、10件录像、40件绘画、拼贴和多件行为作品。该展是对徐震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创作理路的梳理:从徐震1990年代末的早期个人创作,到2009年建立“没顶公司”之后的集体身份创作,再到2013年“没顶公司”推出品牌“徐震”并发布一系列重要新作。展览日期为1月19日至4月20日。

谁是徐震?艺术家、策展人、企业家?

徐震,1977年出生于上海,1996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校,是上海当代艺术领域的领衔人物之一。除了艺术家身份,还身兼策展人、艺评人、企业家、经纪人等多重角色。1998年,徐震作为联合发起人创办独立的非营利机构“比翼艺术中心”,为年轻的上海艺术家提供展览机会。2006年,徐震协助创办网络当代艺术论坛ART-BA-BA,迄今仍是中国最活跃的探讨当代艺术的平台。2009年,徐震创立“没顶公司”(MadeIn),并将他的个人创作绑定在这个“生产当代艺术的公司”名下。2013年,“没顶公司”推出以“徐震”命名的当代艺术品牌。

本次展览占据了UCCA的大展厅和大堂,大体量的装置夺人眼球,无处不在的由“没顶公司”生产的小玩具、小摆件———它们都源自政治漫画或动画———更加细腻入微,妙趣横生。展览布局模仿宗教建筑模式,空间上具有完全的“对称性”,因为徐震认为,在信仰缺失的时代,艺术是信仰的另一种形式。

边界在哪?“把商品做得更艺术一些”

在徐震看来,当代艺术并无边界,或者只有很“含混的”边界,而他自己是规则的僭越者。他的艺术实践涉及绘画、雕塑、机械装置、录像、摄影、行为等多种媒介。

自徐震1997年开始艺术创作至今,他的作品一直是集体的产物。艺术创作成为生产线上的制造,这是对安迪·沃霍尔“所有艺术都是商品”的实践。徐震说:“既然已经知道它是商品,就努力把它做得更艺术一些。”“没顶公司”让徐震得以将艺术、策划和推广融于一身。徐震表示:“‘没顶公司’代表了一种时代特征,从对艺术的追求,到艺术的商业化,再到社会、政治各方面对艺术的介入。这个时代的艺术家,不是在工作室里很孤独的艺术家,他被种种社会因素包围,社会就是他的工作室。”

艺术何为?“明星化是时代特征”?

然而,“没顶公司”自创立之初就因其“生产”模式和炒作行为屡屡受到外界质疑。这次推出“徐震”品牌,更像是一次纯粹商业而非艺术的行为。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有观众提出,上世纪90年代以后艺术家愈来愈明星化的问题,怀疑“明星化”对艺术来讲是不是一个有益现象。徐震说:“有人说过,没有艺术家,只有艺术作品;也有人说过,没有艺术作品,只有艺术家。90年代前,国内的艺术体制、美术馆、画廊比较少,完全是靠艺术家自己去组织展览,那时候人们会倾向于文化活动或文化运动出现。到了2005年各种体制健全之后,不管出于商业还是文化目的,大家都开始进行个人文化形象的塑造。明星化是一个时代特征,是时代缺乏英雄主义的表现。”

UCCA馆长田霏宇对本次展览做出概括:“自新世纪之初,徐震在怀疑、行动、思考和不断实践中形成独特的体系,造就了中国当代艺术迄今最具说服力和自省精神的一些作品。”

【作品聚焦】

1《永生》是徐震的一件重要新作。作品将天龙山石窟菩萨坐像和萨摩特拉斯的胜利女神像颈对颈地上下组装在一起,一个是佛教的典型化塑像,一个是古希腊风格,东、西方文化的粗暴拼贴,挑衅了传统视界和中国当代艺术生产的基本法则。被割去头颅的塑像、倒立的胜利女神,带有恢宏的悲剧感和压抑的荒诞感。

2《香格纳超市》按原比例复制了一个上海便利商店,货架上摆满被抽空的包装,标价售卖的只是徒有其表的外壳。这件作品曾参加2007年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在那里,琳琅满目的商品空壳很快被销售一空。作品影射了彼时“人人争相购买中国艺术品,不管其内容是什么或者有无内容”的现状,曾在业内引发大规模辩论。

编辑:文凌佳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