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终审评委访谈录
0条评论 2014-01-24 14:48:39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李潇

史峰、张新征、郭磊、张伟《五四运动在山东》油画 180cm x 360cm

史峰、张新征、郭磊、张伟《五四运动在山东》油画 180cm x 360cm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

作品的质量和整体性很高,看完后觉得山东的历史画创作提升了一大步,的确是名副其实的美术大省。比如像《五四运动在山东》这幅作品,很好地表达出了一种情境,这个情境是艺术和历史结合的一个点,它把人带入特定的历史氛围中,使人去感受它,并受到感动。这张作品把那个时代特定的历史情境、特定的氛围揭示出来了。

另外,整个活动的组织也很有序,从起步到最后,连贯性非常好,这也使最后的作品有很好的结果。对一个历时三年的工程而言,这种组织是很重要的,关系到作者对这张作品的投入,这是很值得肯定的经验和做法。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常务副主任:丁一林

我觉得山东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组织的非常好,非常尊重艺术家的创作,每一阶段的时间安排都比较得当。而且作品的整体水平还是不错的,有些作品超出我的想象。其中山东的国画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因为用国画来表现历史题材是个难点,它不容易把历史的沉重感和厚重感充分体现出来。但这次我看到国画的整体水平很强,还有相当多的工笔作品出现,这在上次国家的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中是没有的,国家的有些作品是接近工笔,但没有纯工笔。山东有一些纯工笔形式的作品,画的相当不错,这个出乎我的意料。同时,油画的实力也是不错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杨松林先生的作品,我觉得是一张非常出色的作品,方方面面都经得住考量和推敲。

这次工程在题材和作品的选择上也是比较宽容的,同类题材不同画种的作品都包容进来了。我觉得只有在文化底蕴比较深厚的地方才能出现这样的现象,其它省市的这种创作工程我也参加过,但他们的情况不完全是这样。相比之下,山东的这次创作活动相当不错。

宋风光、宋飏、张锦平 《黄河入海流》国画250cm x 500cm

宋风光、宋飏、张锦平 《黄河入海流》国画250cm x 500cm

北京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油画家:王沂东

一个省级的创作工程,能够有六七十张作品,这样的规模让我比较震惊。我觉得通过这个工程能够看出山东美术教育的基础很好。现在这些作品中,既有很粗犷的,也有很细腻的,还有很注重形式感的,非常丰富。

要说问题呢,其实是历史画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不单是山东的问题。创作时首先要尊重历史,这是肯定的,那其次要面对的,就是在刻画历史人物时,夸张、浪漫和本来的真实性之间的度,怎么把握。是有一些夸张重要还是历史本来的面貌重要,这需要研讨。有的作品过于浪漫,观众就会不知道本来的历史是什么样的。所以要尊重历史事件,在此基础上去处理。就好像说芭蕾很好看,但它的表演是有特定规范和程式的,而不是可以漫无边际,是一个道理。

就我个人的兴趣而言,我喜欢非常扎实、地道的对人物的刻画。当然这是我个人的喜好,风格这种东西,是作者自己的事情。

《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

首先我觉得山东的这次创作工程,在全国多个省市的此类工程中可以算中上等。因为我参加过好几个省的评选、展览,相比较而言最好的是广东和上海,山东紧随其后。这反映了山东新时期美术创作的一个新面貌。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都很出色,尤其是版画比较突出,在其他省市版画是不被纳入"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中的,而我们山东有几张版画很不错。雕塑也是出乎我意料的,在艺术语言上都比较完整。

丁一林的油画《抗战老人范筑先》比较有代表性。多数重大历史题材作品要处理群体人物的问题,表现群体人物需要注意构图和塑造,好多作品的构图就不过关。这是长期强调个人创作,忽视情节性创作所带来的问题,在诸如情节的选择、群体的组合、包括典型人物的选择和塑造方面,新时期以来我们做的差一些。这件作品的显著优点是整体组合比较取巧,画的人不多,但让人感觉有很多人。有的作品画了很多人,但你还感觉不整体。这既是这张画的优点,也是其它画的缺点。另外这张画光感的处理也比较巧妙。

编辑:admin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