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12月消息,教育部的艺考“新政”除了取消部分高校的艺考,还要提高艺术门类文化课控制线。笔者不禁思考,此举真的有效吗?
文化课分数提高,艺考生文化课的成绩将成为是否考中的关键,这样表面上看,是“半路出家”学艺术的考生失去竞争优势;实则是,专业的美术类考生受到了更严重的打击。因为半路出家的艺考生分数低,他的比对标准是正常考试的考生,而非专业艺考类考生。如果两者的文化课相比,反倒“半路出家”的考生文化课占优势。而专业课呢,因为不同的美术院校教师的“艺术”眼光评判标准不一样,致使每个考生的每张考卷都有极大的“运气”成分,就笔者经验而言,事实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半路出家”的学生在专业考试前三个月才开始拿起画笔学画,但考试时报考多所不同高校中的美术或艺术学院,从而便能顺利的考上其中一所。
音乐家滕矢初早在2006年曾就此问题接受过媒体采访,他说盲目扩招容易导致腐败。由于考试过程不透明,评委老师手中的权力太大,一些人就通过贿赂的办法获取高分。而且由于竞争激烈,许多考生花高价上补习班,便给了一些人敛财的机会。在笔者看来,美术类考生更甚,且多数办班授课的教师大部分为学生目标高校的美院教师,学校招生名额与考生的名额大比例失调,最后不仅导致腐败滋生,还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灰色经济收入利益链。
去年,由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蓝皮书,此报告中发布了“2012年就业红牌专业”。据解释,所谓红牌专业,是指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月收入、就业满意度都较低的专业,为高失业风险型专业。“2012年就业红牌警告专业”排在首位的便是“动画专业”。而“动画专业”恰恰是从2005年开始,火遍艺术类考生专业。
近年,“艺考大军火爆”与“毕业艺术生就业难”成为非常两极矛盾化的社会问题,不仅艺考依旧火爆如故,而毕业的艺术生绝大部分改行,剩下的便成为“毕业即失业”的待业艺术青年。
对于刚毕业的艺术类学生,包括油画、雕塑、理论等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最好的前景便是进美术馆、文化局、专业画院相关单位,每年像这类国家单位的招生名额非常有限,他们多是从央美等这类正规重点院校选择毕业生,多数要求要拥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本来名额就非常有限,加上部分地域性“歧视”,基本就是没戏。能进入这类单位的毕业生的,绝对是万里挑一。但入职之后也会碰上新的‘烦恼’——专业画院的习惯是讲究资历级别的,还有各种圈内复杂的人事关系。当然,对于大多数真心喜欢并热爱艺术的毕业生,他们中的大多数会选择进京“北漂”,会在一些诸如798周边草场地、黑桥艺术区,宋庄画家村等周围租价便宜的城市近郊一隅,继续坚持创作,寻觅展览机会,并且等着有朝一日能够一鸣惊人,出名成腕儿。等熬出头或许能成名成家;熬不住的,一两年后可能就此离开,消声匿迹。笔者曾多次实地探访了解,全国各地来到北京的此类毕业生是数不胜数。每年有来的,也有走的。
“艺术学”在2012年获批成为我国研究生培养专业目录中的第13个门类,有媒体说“这一变化必将迎来我国艺术学领域新的繁荣发展。”事实上是这样吗?先不论莫言作品如何,瑞典文学院毕竟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他了。他是因为学了“艺术学”吗?显然不是,因为莫言连小学都没念完。因此,笔者认为艺术领域的繁荣是和“艺术学”的开设并没有太大关系,不仅如此,并且,教育专家及艺术界的众多艺术家、批评家都对此论都有相当大的质疑,例如多年以前,清华美院教师、著名艺术家陈丹青的辞职事件,直言是对艺术考试制度的不满。多年之后,虽有此“新政”出台,但我认为并没有针对弊端之根。
2012年8月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有机纳入高等学校招生选拔工作。”在此笔者谏言,艺考改革,不仅需要教育部要重视研究,下大力气真抓实干。同时,全社会的院校以及众多考生家长,也应当理性指导考生,了解孩子感兴趣的是究竟什么?听取孩子的意愿,多加沟通探讨,正视问题深入思考审慎后再做决定。这不仅是对考生负责,更是对社会和国家负责。
编辑:文凌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