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博物馆风光后凋零:无收入来源成最大考验
0条评论 2014-02-18 09:28:46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周裕妩

上海故事

上海多伦路10余家博物馆仅剩一家开放

一条多伦路,百年上海滩。上海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不仅分布着各具建筑特色的孔(祥熙)公馆、白(崇禧)公馆、汤(恩伯)公馆等名人故居,还曾有10余家小型民间博物馆聚集于此。

记者近日走访发现,这些民间博物馆有的已经搬走、有的则将场地外租以赚取租金,目前只剩下“筷子博物馆”一家还在继续开放。

鼎盛时民间博物馆达10余家

多伦路是上海并不起眼的一条小街,长不过一里有余。这样一条小街却曾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化界的大本营,路上的中华艺术大学旧址曾经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的会场,鲁迅、茅盾、郭沫若、叶圣陶、柔石、冯雪峰等,都曾经在这条小街上生活居住过,中国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童年就是在多伦路210号的白公馆里度过的。

在一段时间里,多伦路一直被农贸市场占据着,两旁的别墅和名人故居也被埋没在周边居民的柴米油盐里。

上世纪90年代末,为了打造文化品牌,上海市相关部门通过一些优惠政策将10余家民间博物馆吸引来入驻。

位于多伦路191号的“筷子博物馆”馆主蓝翔时任上海虹口区收藏协会会长,有不少民间博物馆就是在他的引荐之下入驻多伦路的。最鼎盛时,多伦路有金泉古钱币博物馆、南京钟博物馆、文风奇石藏馆、“海瓷堂”古陶瓷私人藏馆,以及藏书票馆、集报馆、毛泽东像章馆等10余家。

没有收入来源考验民间博物馆

“当时有关方面曾有卖票的想法,比如10元钱一张票,卖票的收益由博物馆和管理单位一起分成,但这个想法最后不了了之,现在连国家博物馆都不卖票了,谁还会买票来看你这个小小的民间博物馆呢?”蓝翔感叹道。

没有收入来源成为这些民间博物馆的最大考验。

今年已经84岁的蓝翔将“筷子博物馆”坚持了13年免费开放,不仅自己节衣缩食、烟酒不沾,还将出版20多部书的稿酬全部补贴办馆,在山穷水尽无钱可贴的时候,他甚至还想出了将10余平方米大小的店铺一半出租一半开放的穷办法。

多伦路上的其他民间博物馆已陆续撤出。奇石馆在馆主陈老先生去世后,儿子就将店铺出租了;陶瓷藏馆干脆做起了闭门的陶瓷生意,不再开门展览。

民间博物馆要转型才能有出路

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表示,民间博物馆大多是靠藏家一己之力来收藏和保管。这就有几个问题,首先是资金来源有限,其次是博物馆的功能不完善,一个完整的博物馆应该具备教育、保管、展览、研究四大功能,而大多的民间博物馆只有保管的功能,随着藏家本身年纪变大,会逐渐力不从心,这些因素导致一些民间博物馆逐渐走向衰落。

据了解,如今上海的民间博物馆大多处于半停或关停的状态。吴少华说,经营得非常好的只有15家左右,这些民间博物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主动寻找突破和转型,主动和一些旅游景点、企业经营相结合起来。

吴少华认为,建议政府能将民间博物馆的发展纳入议事日程,另一方面,希望一些社会机构、组织也可以积极参与保护。

编辑:江兵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