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家阿纳·奎兹
阿纳·奎兹作品
“城市就像一个露天美术馆,这听起来像个理想化的梦想,但是我在努力实现这个梦想。”2月16日,“The5th时尚艺术莞”新闻发布会在虎门举行,背景板播放的幻灯片上,不断重复出现这句看似有点“孩子气”的话。
理想很丰满,可在比利时知名公共艺术家、LV御用装置大师阿纳·奎兹眼中,现实并不骨感。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公共艺术的推广与交流,营造“露天美术馆”,或者说“无墙美术馆”,并以此会聚人群,激发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将人群推向一种积极对话的状态,从而实现一个人人能相互沟通、互动的理想社会。在全球,他有不少成功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
如今,阿纳·奎兹似乎向自己的理想又迈进了一步。主办方透露,今年他将为虎门创作一件“自然混沌”大型观念装置艺术作品,高达30多米,用金属及欧洲圣高邦手工染色玻璃突破想象构成,历时6个多月制作后,将在今年8月正式亮相虎门。
从涂鸦艺术得来的灵感
之所以痴迷于营造“露天美术馆”,致力于通过大型装置艺术品,搭建一个人与人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与阿纳·奎兹年轻时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其实,奎兹年轻时并没有完成正式的艺术学业,而是作为一名涂鸦者开始了艺术领域的追求,其通过艺术进行自我表达的形式正发源于此。发布会上,奎兹分享了一个让其难忘的、触动他内心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年轻的奎兹非常热衷于涂鸦,尽管那时候涂鸦是违法的,随时可能会被警察带走,他依然乐此不疲。一次,他在一辆火车上画满了自己创作的东西,过往的行人看到后,交头接耳,议论纷纷,且脸上挂满了灿烂的笑容,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奎兹。顿时,他明白了人们交流的真谛,同时也奠定了他今后的创作方向:创作和人们有交流、有互动的艺术,大型装置艺术,并以此促进人们的沟通交流,营造一个社会和谐的状态,“这是我非常享受的一个过程”。
自此,交流、沟通、互动,成了奎兹作品不变的主题。在他的作品系列中,经常运用的元素是各式各样的木头,甚至是废旧木料,还有荧光漆涂出的极具电子感的色彩(黄色、橙色、黑色),以及社会化互动、沟通、节奏和线条交互的各种主题。
人人共享的露天美术馆
千城一貌、同质化严重,提到对中国城市的印象,多数人感觉如此。同样,奎兹认为,中国大城市中的建筑不过是一堆钢筋混凝土的简单堆砌,这样的建筑是没有灵魂的,也缺乏应有的与市民及外来者进行互动的人文精神。并且,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发少了,看似熙熙攘攘,实则被圈在自己给自己建造的混凝土盒子里,既无法与他人交流,别人也很难进入,加之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似乎让更多的人不能静下心去美术馆欣赏艺术作品,或许,在很多人的生活字典中,根本没有“艺术”这个词。
大型公共装置艺术品,这是奎兹给所有处在这种困境下的市民开出的“良方”,将城市打造成一个大的露天美术馆,一个任何人以任何方式都可以参与并与艺术品产生互动的场所。当人们说我们要在哪见面的时候,他们或许会说:“!”
正因为如此,奎兹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大型的装置艺术品,放置于世界各个角落,有的在码头上、有的桥梁上、有的在酒店门口,而不是放在美术馆里、锁在玻璃柜里的那种艺术品。“全世界所有的那些美术馆、博物馆,其实只有1%的人会进去,我希望在城市里做这种非常大的装置艺术,我们应生活在一个城市就像露天美术馆的环境里,而不是让艺术成为少数人的特权。”奎兹说。
潜力巨大的装置艺术品
或许有人会问:如此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创作一个大型“摆设”到底有什么用?奎兹的答案很简单:艺术对人类本身有着正能量的影响,艺术可以让人开阔视野,拓展疆界。优秀的装置艺术作品,不仅能提升城市形象,而且能提升市民的艺术鉴赏水平,如果市民可以每天都面对艺术,将会对他们的人生和素质提升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会让他们扩大视野,对社会更有包容心。当然,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需要慢慢培育、发酵。
奎兹曾在全球最有名望的美术馆参加展览,包括纽约古根罕姆美术馆、鹿特丹美术馆、路易斯安那美术馆等,并为全球顶级品牌LV做每年一次的装置。提到大型装置艺术品的价值,发布会上,本次项目发起者之一、东莞市吴沫艺术策划机构负责人介绍的例子或许更能让人信服:在法国卢旺,莫奈的故乡,奎兹在一座桥梁上创作了一件大型装置艺术品。为了这个作品,镇上需要封桥三个月,对此,小镇市民提出了抗议。然而,作品完成后,却为这座40万人口的小镇吸引了200万的游客。三个月之后,这个临时的装置艺术品按原计划要拆除,不料,当初抗议封桥的市民又提出了抗议,原来当地的市民早已爱上了这件作品。最终,换了材料后,这件作品保存了下来,成为当地一大景观。
其实,作为一种可以进行体验互动的优秀艺术形式,很多国家都选择有创造力的艺术家来为其城市形象、精神记忆创作大型装置艺术品,他们所创作的大型城市公共艺术也给其所在的城市带来了很大的声誉以及随之而派生的经济效益。
融入城市特质的创作理念
强调互动,强调沟通,这就注定奎兹的创作理念与那些从自我出发,强调自我的情感表达不同,奎兹并非单纯按照自己的艺术观念和思想来创作公共艺术作品,而是将城市的特质、文化与自己的艺术理念有机融合。
“我的作品并不是我创作好之后,签个名就完事了。”奎兹一再强调,自己不是那样的艺术家,“每个雕塑不是我凭空想象出来的,跟当地没有任何关系的那种艺术作品”。因而,在创作每个作品前,奎兹都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了解当地的文化、特色、风俗等,找到这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殊性。
奎兹认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特质,尤其是当前的东莞,其开放包容姿态与自己一直倡导的交互性艺术理念相契合,这也是他这次选择在东莞进行创作的原因,奎兹希望东莞可以成为自己创作的新土壤,激发自己更多新的创意与灵感。为了创作他在广东地区的首个大型装置艺术品,去年9月,奎兹专门赶到东莞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东莞的文化,寻找树立装置艺术品的意义之所在。
奎兹所创作的每一个装置艺术品都是让人们去开放思维,让人们再度感受到温暖。同样,他希望即将在虎门面世的这件作品,能够成为东莞的一个地标,带给市民更多心灵上的慰藉。“我并不是到这里来,把我的名字印在装置艺术品上面,我更希望大家一起来做这件事情,让这件艺术品带给大家更多的东西。”
那么这件装置作品呈现出来时到底是什么模样?对此,奎兹卖了一下关子:会用一些时装设计的元素,如蕾丝等,“艺术家的想法是不断进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还在做很多的改变,没有最终定稿。”诚如奎兹所说,的确“很抽象”。
8月,我们拭目以待。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