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遗墨专题亮相北京匡时2014迎春拍
0条评论 2014-02-20 09:47:32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百年遗墨专题亮相北京匡时2014迎春拍

14迎春0681
郁达夫 (1896-1945) 乙亥夏日楼外楼坐雨
纸本立轴
116×34cm

备注:郑子瑜上款。郑子瑜(1916-2008),福建漳州人,后移民新加坡,为清代诗人郑开禧后裔,并与于右任、郁达夫、周作人、丰子恺、俞平伯等时贤多有翰墨往来。

民国百年文化革新,思潮迭起,涌现出一批开启与推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文化巨人。匡时14迎春拍卖会的中国书画(二)专场中特别策划了百年遗墨专题,百余件名家翰墨汇聚叱咤风云之政治家、文人骚客、艺术名家。无论尺幅大小,价位高低,均赏心悦目,令藏者宝爱有加。

郁达夫喜欢呼朋唤友到酒楼饮吟,友人周黎庵在《忆郁达夫》中写道:“那时达夫不过三十六七岁,一袭缊袍,伫立在西子湖畔一家酒楼门前。”这家酒楼就是诗中的“楼外楼”,郁达夫最喜欢去的。郁达夫在楼外楼凭栏望湖,酒酣之际,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乙亥夏日楼外楼坐雨》。而郁达夫手书写赠郑子瑜的这幅诗轴,正是《乙亥夏日楼外楼坐雨》,可见珍贵。

百年遗墨专题亮相北京匡时2014迎春拍

14迎春1602
白蕉(1907-1969) 行书十言联
纸本镜心 1941年作
141×18.5cm×2

1941年,白蕉与金学仪成婚,安逸闲散的生活使白蕉的书风愈加清新明快。此《行书十言联》如兰亭之竹,潇洒脱俗,澹净古雅,而又不显孱弱单薄,非常鲜活地展现了晋韵唐法。

百年遗墨专题亮相北京匡时2014迎春拍

14迎春1835
谢觐虞(1899-1935) 篆书十二言联
纸本立轴 1934年作
144×19cm×2

上世纪三十年代谢觐虞在沪上书画界活动频繁,他与张大千等九位艺友在豫园成立“九社”,定期雅聚,切磋书画印章技艺。谢觐虞的书法以篆隶为最工,所书钟鼎金文,朴拙却又内蕴灵秀,论者认为“可胜缶翁”。据说到了四十年代,南社名诗人柳亚子看到一幅署名“觐虞”的对联,喜而购之,但不知“觐虞”为何人,询于郑逸梅,方知即谢玉岑,进而索阅其诗,大为赞叹。此《篆书十二言联》正是书写于他才华焕发,名震海上之时,存世量极少,甚为宝贵。

百年遗墨专题亮相北京匡时2014迎春拍

14迎春0944
董作宾(1895-1963) 篆书十四言联
纸本立轴 1956年书
129×19.5×2cm

“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不但主持了殷墟的试掘工作,对中国甲骨文的研究亦有卓然贡献。1955年8月,他应香港大学之请,赴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任研究员。治学之余他应友人之嘱书此《篆书十四言联》,契刻韵味十足,令人读之如三千年前殷商卜辞一样饶有雅趣。

百年遗墨专题亮相北京匡时2014迎春拍

14迎春0950
罗振玉(1866-1940) 篆书十二言联
纸本立轴  1931年作
131×20.5×2cm

罗振玉是甲骨文书法的开创者之一,首次把甲骨文的研究延伸到书法艺术的领域。《篆书十二言联》法度谨严,骨力劲健,作者的文字学养,可窥一斑。

百年遗墨专题亮相北京匡时2014迎春拍

14迎春0943
黄濬(1891-1937) 行书十四言联
纸本立轴 1937年作
170×29.5×2cm

百年遗墨专题亮相北京匡时2014迎春拍

14迎春0932
梁启超   行书七言联
纸本立轴
157×38.5cm×2

百年遗墨专题亮相北京匡时2014迎春拍

14迎春1823
梁鼎芬(1859—1919) 崇陵补种诗文稿
纸本册页
尺寸不一

梁鼎芬二十二岁即考中进士,与张之洞亦师亦友,末代宣统帝师。光绪帝崇陵建成后,由于经费困难,没有栽一棵树木。作为光绪帝师的梁鼎芬看到此景心里惨然,遂下决心“结庐种树”。他把在北京订购的近300个陶瓷瓶运到西陵,在冬季大雪之时,将宝顶上的雪装在这些瓶子里,并贴上红纸条,写上“崇陵雪水”的字样,然后运回北京,分送给遗老遗少,请他们收下雪水并为植树捐款。梁鼎芬用换来的钱,在崇陵宫门内、宝顶与罗锅墙之间栽了很多银松。梁鼎芬还特地在明楼前神道两旁栽了十八棵罗汉松,为光绪守陵。栽完树后,他站在树旁,手扶铁锨照了相,作为永久的纪念。陈宝琛看了这幅照片后,还特地写了一首诗称赞梁鼎芬:“补天挥日手能闲,冠带扶锄土石间。不见成荫心不死,长留遗蜕傍桥山”。这批《崇陵补种树文稿》正是梁鼎芬一片忠心与苦心的见证。此外张充和的昆曲《八声甘州》曲谱,袁保庆《致三太师母太夫人书札一通》和林语堂致传原信札四通及《论今日台湾国语音读之误》手稿等极具史料价值的作品也将亮相迎春拍,定会得到藏家垂青。

编辑:陈荷梅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