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百科】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大师——“国眼”杨仁恺
0条评论 2014-02-25 17:16:47 来源:99艺术网收藏频道 作者:张长收整合

青年时代的杨仁恺

青年时代的杨仁恺

杨仁恺,中国古代书画七人鉴定小组成员之一。1983年6月,文化部文物局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正式成立“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由谢稚柳、启功、徐邦达、杨仁恺、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组成,谢稚柳任组长。

杨仁恺先生不是科班出身,他能从事这一行,并成为著名的书画鉴赏家和博物馆学家,完全出于他对文物和书画的喜爱,与巴山蜀水的文化底蕴密不可分。

杨仁恺自幼酷爱书法 在重庆结识文化精英

1915年10月1日,杨仁恺出生在四川省岳池县城。岳池离重庆100多公里,历史悠久。岳池人重视书法艺术,有许多文化名人的碑刻,杨仁恺从小耳濡目染,写得一手好字。幼年读过私塾,书香世家,父亲为岳池商会会长,然而由于早年丧父,家道中落,勉强完成旧制理科。

1932年,17岁的杨仁恺考入重庆公立高级中学。这时,他的父亲因病去世,为了帮助母亲养家,各科成绩名列前茅的杨仁恺不顾母亲反对坚决辍学,当了一名小学教员。

1935年,20岁的杨仁恺再次离家远行,来到300公里外的省城成都,在玉皇观街私立群觉女子中学教语文和历史,还在一家印刷厂兼任校对。学校离成都古董店云集的总府街很近,杨仁恺课余时间常去浏览。日久生情,年轻的杨仁恺对书画和古董产生了初恋般的情怀,这一恋就是一生一世。后来,常有人问他师从何人,他总是风趣地说:"古董店和地摊就是我的启蒙老师。" 勤奋好学的杨仁恺把总府街的老人尊为老师,经常向他们请教,文物和书画是他研究不尽的课本。

《说文月刊》

《说文月刊》

后来,杨仁恺被调到《说文月刊》出版社负责出版工作。这时的重庆,云集了中国的一代文化精英。杨仁恺常与撰稿人郭沫若、徐悲鸿、沈尹默、金静安、谢无量、马衡、老舍等名人学者接触,这成了他得天独厚的学习机会。每次请他们审读稿件,杨仁恺都像学生一样虚心求教。

著名史学家金静安先生对杨仁恺的影响最为深远。金先生是东北大学教授,他怀着强烈的民族感情研究东北史,其治学精神令杨仁恺奉为楷模。还有郭沫若先生,由于两家住得很近,杨仁恺遇到历史和考古方面的问题便登门请教。郭沫若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且乐于施教,杨仁恺得到大师指点,受益终生。在重庆期间,杨仁恺还结识了张大千、潘天寿、黄宾虹、傅抱石、吕凤子等书画家,从而使他对古代书画的研究更加深入。

杨仁恺挥手告别山城 进京后又辗转东北

抗战胜利后,杨仁恺在朝天门码头登上客轮,出川北进京城,当他挥手向山城告别时,然而未曾想到,这一别竟是悠悠六十载岁月。北京的琉璃厂和厂甸成了杨仁恺的第二所大学,他在这里看到了一个更广博的世界,令他流连忘返。很快,他就与各古董店的老板、伙计成了熟人朋友,而他对书画古玩的鉴赏力也让他们刮目相看。

在这里,杨仁恺不仅再次遇见山城师友徐悲鸿、张大千等书画家,还有幸结识了收藏家和鉴赏家张伯驹。张伯驹先生为挽救国宝,倾尽毕生心血和万贯家财,其为人与学识都令杨仁恺敬佩。他们两人的年龄相差近20岁,但却相谈甚欢,在以后几十年的交往中,成为了忘年之交。

杨仁恺在琉璃厂见到了很多国宝级书画,他在一次次惊叹之后,对书画更加痴迷。他很想到文物局工作,特意请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先生帮忙,郭沫若当即给他写了推荐信,但因专业人员已经配齐没有去成。

这时,杨仁恺得知,他的一位同学在东北人民政府工作,而东北正在招揽文博人才,便给同学写信。不久,杨仁恺收到了邀请函,请他到东北文物管理委员会从事研究工作,35岁的杨仁恺终于和文物工作“喜结良缘”。

【相关资讯】

人民鉴赏家杨仁恺精品藏画亮相北京宝瑞盈

古籍背后:杨仁恺慧眼识“聊斋”手稿

杨仁恺藏品拍卖 129件拍品全成交

版权声明:该文为99艺术网原创文章,未经同意请勿转载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违者99艺术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使用请拨打合作电话:010-51374001-807。

编辑:张长收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