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海报
展览时间: 14/02/28-14/04/10
展览地点: 喜玛拉雅美术馆
此次在喜玛拉雅美术馆开幕的“时间的节点——中国·1980年代水墨景观”展览,希望通过文献梳理,让后来的研究者和史学家了解水墨嬯变期的源流。文献展让我们看到;在85潮涨之前,水墨实验在各地早已暗流涌动、风生水起。事实上,自70年代末起,艺术界那些对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文革模式感到厌倦和深恶痛绝的艺术家们,在刚刚开放的艺术领域,一旦呼吸到新鲜空气,再也压抑不住创作冲动。1979年以后,一些艺术家已开始进行水墨的变革与实验,并设法在多处举办展览。如1979年北京的星星画会、1980年上海的草草社、1984年沈忱等人在北京的展览。80年代艺术界的西化浪潮主要并不突显在水墨,特别是80年代初的水墨实验,由于没有媒体介入和报道,(《中国美术报》和《美术思潮》还未诞生)几乎都是各自为战,很少引起关注。但是在79年至84年的这些作品中,对艺术语言的探索,文化和精神的体现,并非如有人说的纯粹“用中国毛笔去画西方抽象画”。如仇德树的裂痕与印章作品,余友涵、沈忱的抽象水墨、张健君的水墨装置,蒲国昌、李津的野性民风到张进的彩墨长卷,无不是在颠覆传统、探索一条本土文化精神的当代艺术。
85年以后,由于“中国美术报”的巨大影响,新艺术的浪潮席卷全国,谷文达、沈勤、郑重宾、袁顺、王川、广曜、杨诘苍、任戬、陈心懋、刘子健、张羽等成为这一时期新水墨的重要力量,并使新水墨成为新潮美术的一个前沿部分。在这个文献展中,当代水墨最初的成长轨迹令人瞩目,在这些被记载和没有被记载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滋生这些作品的土壤、起因,内部和外部环境,这些作品和九零年代及当下水墨现象的上下文关系。它深刻地折射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中国当代艺术史的演进方式。同时也可以纠正某些艺术史写作上的偏颇。
这个展览也将证明,80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史一个重要的现象是当代水墨的发生。他的文化承载、精神容量、理论论证、多元形态、生命力、延续性和独特性已在今天得到了印证。
编辑:周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