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园国际艺术村是这样炼成的
不创作的时候,我在会所喝茶的时间比在工作室还多……”周末的午后,著名画家林跃在位于浓园的艺术家会所中,一边喝茶,一边和艺术村董事长杨丽、80后画家杨静、一干藏友摆龙门阵。这是浓园艺术家的一次平常小聚,无数次这样的聚会构成浓园的艺术生态。
与驻村艺术家短暂闲聊后,杨丽又赶往下一个场子。在位于浓园艺术村A区附近的天艺村美术馆,刚结束“2013浓园年度展”,杨丽要去处理一些撤展事宜,“还有几位艺术家在天艺论道堂,画海瓷瓷胎,我要去看看。”
目前的成都艺术生态里,东有蓝顶,西有浓园。“浓园”全称成都浓园国际艺术村,160亩空间,除现有的70余幢建筑,其余90%都是绿化景观。自然环境幽静平和,难怪被很多艺术家称为“自由灵魂的乌托邦”。
一对夫妻的艺术乌托邦
自2007年正式开村以来,艺术村已聚集200多位艺术家,每年吸引逾10万人前来“朝拜”,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过亿元,且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浓园从一个“艺术家聚会圈子”,已经逐步发展成一项现代文化产业,成为成都乃至全省的文化产业典范。
“十年前,很多人不理解我们在这里做艺术村,虽然现在还有很多人觉得不值,但也有很多人认同。”杨丽老家在四川乐至,虽然生在小县城,但十二三岁时,她就有了经商的意识。杨丽的父亲是一位校长,家庭条件不错,“我们家是乐至县改革开放后首个工商户,第一个拿到营业执照。”从小的耳濡目染,让杨丽至今仍能“一抓识斤两”“口算赛珠算”。
上世纪90年代,杨丽和老公,也就是浓园国际艺术村的村长蒋林,来到成都打拼,从建材生意做起,不仅创立了成都最早的汽车俱乐部,还做现代园林绿化工程,积累了财富。日子过得红火之时,蒋林提议创建艺术村。杨丽回忆,从小喜爱艺术的蒋林,因为家境贫困,考上艺术院校却只能放弃,“他心里一直有艺术情结,我们一直想着事业成功后,可以做自己喜爱的行业。”
与蒋林相识20多年,杨丽的记忆里,他们一直没有与艺术圈脱离。“开汽车俱乐部,也是因为他和艺术家出去采风,从自驾发现的商机。”创建艺术村前,家里2000多平方米的房子,最多时住着20多位艺术家。也就是从2000年开始,杨丽夫妇开始策划创建艺术村;2004年选址,2007年浓园国际艺术村正式开村……
浓园所在的武侯大道新苗村(簇桥),2000年左右发展小城镇经济在全国知名,杨丽夫妇则要在这里做艺术村,一个似乎与经济发展无关的东西,显得格格不入,无论是邻居还是朋友,都不能理解。但在前期困难的时候,他们卖房子、铺面,投入千万,坚持的理由是,“为艺术家提供一个梦的乌托邦,营造一个自由的创想空间和良好的创作环境,同时为市民和全社会提供一个欣赏艺术、学习艺术、享受艺术的空间,为国际交流活动搭建一个专业平台。”
新模式打造的文化产业典范
浓园作为一个民间资本投资的“艺术村”,目前已形成艺术创作、艺术鉴赏、艺术交流、艺术品拍卖、艺术培养、艺术旅游服务等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发展的良好态势。2009年,浓园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首批“四川省重点文化旗舰企业”;2013年,浓园被评为“中国创意创业最佳园区”。
据悉,入驻浓园的200余位艺术家,包括以程丛林、林跃、郭玉川为代表的油画家、雕塑家和影视创作者,梁时民、郭汝愚等国画大家,也包括很多刚从艺术院校毕业的青年艺术家,他们中有70%是大专院校的导师。目前,还有100多位“排队”等位置入村的艺术家。浓园备受青睐的原因,除了良好的创作环境、现代艺术生态环境,其创新的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也备受关注。
“我们担当艺术家们放心的‘经纪人’!”杨丽口中的经纪人,除了为入驻艺术家提供工作室,为大多数工作室免费供应水、电、气,还包括在园区内开设餐馆、食堂、茶厅等,园内还修建了大型展览厅、作品销售厅;更为艺术家免费包装展、销作品,定期提供免费展览等。
在天艺村美术馆刚结束的“2013浓园年度展”上,除了名家的作品销售一空,一大批新兴艺术家的作品也受到藏家关注。就在美术馆旁的天艺论道堂,藏家正在与艺术家喝茶聊天。论道堂内的海瓷工作室里,几位艺术家正在造型各异的瓷胎上作画。“海瓷是一种新型瓷器,目前国家礼宾司采购的国礼就包括海瓷。我们这里的瓷器,最大特点就是独一无二,这也是它的价值所在。”杨丽说,相较传统画廊、艺术机构,浓园在实现产业盈利方面更为广泛。除了展销、代理艺术家,在发展艺术衍生品、艺术教育培训等方面也实现了盈利。
浓园·浓缘
从画“行货”到艺术家80后浓园“镀金”
杨静的画室坐落于浓园一片绿荫簇拥的树林间。漫步一条幽静的小道,老远就看见他的代表油画“我是一只鱼”,将杨静的画室渲染在浓重的艺术氛围中。杨静是来自巴中的一位80后艺术家,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他与浓园结缘的故事在艺术圈传为佳话。
2006年,大学毕业的杨静在人南立交桥下开了一个小画铺,彼时,桥下的艺术品市场颇为红火,杨静在那里替人画几百块一张的“行货”,过着自由散漫的小日子。日子虽然快活,但对科班出身的杨静来说,艺术的殿堂似乎遥不可及。他偶尔会从同学和朋友口中听到“浓园”。2007年,杨静鼓起勇气,带着自己的作品向浓园管理者蒋林和杨丽毛遂自荐,没想到两人十分欣赏,当即拍板决定留下他。第二天,蒋林开车直奔人民南路,把杨静的画全部收进自己的仓库。第三天,搬家公司就把杨静的家当搬到浓园。“我居然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对于那时的杨静来说,这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事。
在杨静口中,蒋林、杨丽夫妇就像“一家人”。为了扶持像杨静这样的年轻艺术家,浓园为他们提供免费的画材、便宜的房租以及极富人文气息的创作环境。6年过去,而立之年的杨静已经结婚生子。从街边走进艺术家聚落的他,精神状态也从彷徨游离变得充实。对新生代艺术家来说,新老搭配的浓园是绝佳的平台。“前辈乐于和我们分享人生经验和创作心得,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杨静回忆,程丛林常和年轻艺术家开玩笑,“艺术就是要一起耍。”除了互相交流,浓园举办的年展、新锐艺术展,也喜欢带着这些年轻人“一起玩儿”,浓园下设的艺术杂志、网站、天艺村美术馆等,也常常展示旗下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用杨静的话说,“我们真正和艺术接轨了。”通过浓园的推荐,他的画已从每幅几千元,飙升到每幅两三万元。接下来,杨静的计划是举办一次个展,他离自己的梦想已经越来越近。
“离开浮躁都市,这是一个能让人静下来搞创作的地方。当然,有时也可以去都市体验生活,但一回来就会很静,不管是感官还是心灵,然后就会有想画画的感觉……”
浓园·名家
程丛林:最早入驻的大腕,策划浓园年度展
位于浓园A区的程丛林工作室,是一座不起眼的两层小楼。每次回国但凡有机会,他都要在这里会友。最早入驻浓园国际艺术村的艺术家中,程丛林是其中的佼佼者。虽然一年中大半时间在德国,但他在国内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成都。在川大教学、新都工作室创作、浓园艺术村交流……
记者在四川大学附近的咖啡厅见到程丛林时,他正在研究教学内容。“这次回来可能会待到5月,完成川大的教学工作再走。”程丛林说,自己在国内很忙,基本没时间创作,但会花时间与学生、年轻艺术家交流,“浓园的工作室并未对外开放,修建的最初目的是提供与人交流的地方。”
程丛林的学生邱光平等也在浓园驻扎了。学生们向程丛林谈及浓园时,都会提及浓园的环境。他们在艺术村里相互切磋,空闲时可以串门沟通,彼此有了借鉴、交流和共同提高的机会。创作之余,他们还开办了美术培训班讲学,培养新人或业余爱好者的同时,也能解决个人生计。
此外,程丛林为浓园艺术村策划、组织的“浓园年度展”,已连续举办六届,在省内外美术界都享有知名度。艺术家单家独户办个展力量有限,通过浓园艺术村年展以及各种传统节庆日的“集体展”,美术家们的作品可以直接走进市场,这对参展艺术家,特别是年轻艺术家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程丛林说,“成都是一块艺术福地。”近年来给他最大的感受是,成都的艺术教育、创作生态、艺术传播商业渠道等方面发展得越来越好,特别是成都东南西北都有的艺术家群落,“蓝顶”“浓园”“西村”“北村”等等,让成都无愧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中国当代艺术第三城。
林跃:每天9点,准时到浓园“上班”
早在2006年,受好友、浓园艺术村村长蒋林之邀,著名画家林跃在浓园建立起自己的工作室,成为“驻扎”在此的首批艺术家之一。去年,与工作室一墙之隔的藏獒艺术馆落成,大批艺术爱好者慕名而来。
林跃的工作室在浓园大门侧的林荫道旁,入口处“内有藏獒”的警示牌,让人感受到这位艺术家的与众不同。记者探访时还巧遇林跃众多画作的主角——藏獒西巴王,工作人员正牵着英姿飒爽的它在园区内散步。进入工作室旁的林跃藏獒艺术馆,最具视觉冲击力的是墙上的巨幅油画,藏獒们或机警或深沉,或温情或顽皮的眼神,极具灵性。
“浓园安静轻松的环境,为我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灵感。”林跃一直“驻守”在浓园,和他的创作主题藏獒有关。他的三只藏獒,都生活在绿树成荫的浓园里,这里远离都市的喧嚣,除了去藏区写生或出国参展,林跃每天早上9点准时来到工作室,和藏獒们亲密接触,喂它们吃饭,带它们散步,藏獒的一举一动都深深刻在他的脑海中,近距离的细致观察成为他创作的基础。
城东的蓝顶艺术家聚落风格新锐,对于写实派的林跃来说,浓园相对保守而接地气的创作氛围,也是他一直留在此地的原因。闲暇时,林跃喜欢在浓园的古玩博物馆,泡上一壶功夫茶,和园区的其他画家品茶叙旧,把玩淘来的古玩,交流创作灵感……浓园每月开展的美术研讨、交流、创作展示等活动,也为艺术家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创想空间和良好的创作环境。
采访时虽然不是周末,但林跃的藏獒艺术馆也吸引了数位市民参观,林跃说:“因为交通便利,自发前来参观的艺术爱好者越来越多。到这里参观休闲已成为一种时尚生活方式。”
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