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华人艺术家作品
日场拍卖特别推出“中国艺术家在北美”专题,回顾过去百多年来华人艺术家在北美的发展概况与成就,重点推荐朱沅芷、王沂东、刘国松、赵春翔及伍泽枢之作。
朱沅芷(1906–1963)《自画像》
约1927年作,油彩画布,48.2 x 38.2公分
估价:380万至500万港元/48万7,000至64万1,000美元
作为旅美华人先驱,朱沅芷在20年代已经展现惊人才华。是次常设拍卖之封面作品《自画像》堪称其“旧金山时期”杰作,透过“共色主义”的色彩与构图,组成画面结构和韵律,向世人展现自己的少年英姿。艺术家以几何形状构建人物面部与身体轮廓,塑造出成熟、睿智形象,而借着背景半抽象的光晕流淌,更使画面静中带动,仿佛捕捉自己转身回望的关键一瞬,蔚为中国现代自画像之代表。
王沂东(1955年生)《三月雪》
1988年作,油彩画布,80 x 100公分
估价:450万至600万港元/57万7,000至76万9,000美元
中国写实主义早在80年代已锐意进入西方艺坛,王沂东的《三月雪》正是此举的见证——本幅在创作后翌年旋即被纽约海夫纳画廊(Hefner Gallery)纳入在其展览手册出版。在此首现拍场的佳作中,艺术家以其细腻的写实手腕,呈现家乡山东沂蒙的春雪景象,喻意新岁吉兆、庄稼丰收。作为中国乡土写实主义代表,王沂东致力在作品提炼民族元素,女孩身上的民间彩印花布,予人喜庆、欢腾的感觉,为素雅宁静的环境平添热闹,而右上方的小麻雀更巧妙融入宋代花鸟形象,象征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追求。
刘国松(1932年生)《静物》
1956年作,油彩画布,52 x 71.5 公分
估价:50万至60万港元/6万4,000至7万7,000美元
《静物》是当今新水墨领军人物刘国松的早年佳作。艺术家在求学期间详研西洋艺术史和各流派的风格技法,并在1956年成立前卫艺术团体“五月画会”,本作即沿用立体主义常使用的静物元素,如酒瓶、高脚杯、果盘等,将其解剖、重组,背景也是布满笔触的简单色块,绘画对象的形态穿插躲闪于几何图形之中,带给观者更理性的思考和画面最终的震撼力。
赵春翔(1910–1991)《风中烛(一)》
1988年作,墨、压克力彩,纸本裱于画布,136.5 x 56.5 公分
估价:120万至 200万港元/15万4,000至25万6,000美元
赵春翔为林风眠的四大弟子之一,1939年毕业于杭州艺专后,先后移居台湾及西班牙,并于1958年在美国纽约定居。其《风中烛(一)》施于墨迹之上的蓝色滴线气势开阖,既有波洛克(Jackson Pollock)的泼洒、滴流表现,又具颜真卿所推崇的“屋漏痕”之书法意趣。那在风中摇曳的红烛则更为玄妙,不仅有自己悠悠的乡情,更寄托了对祖先的祈愿,象征对故乡亲人的感恩与祈福。
伍泽枢(1890–1968)《喜剧英雄》
1956年作,油彩画布,72 x 51.5 公分
估价:18万至25万港元/2万3,000至3万2,000美元
作为旅美先驱,伍泽枢在二十世纪初年先后求学于蒙特利尔及纽约,是法国学院派大师杰洛米(Jean-Léon Gérôme)的再传弟子,与徐悲鸿份属同宗,成为极少数投身美国写实主义及印象主义的华人代表。在首次上拍的《喜剧英雄》里,主角是西方舞台表演中的经典人物,艺术家除了透过色彩斑斓的戏服突出其形象,更刻意呈现人物妆容半褪的状态,在俊俏的演员面相上保留少许滑稽的角色特征,强化其性格冲突,使作品更富韵味。
【编辑:田茜】
编辑:田茜
如需使用请拨打合作电话:010-513740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