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鼎、Anatoly Shuravlev双个展在麦勒画廊开幕
0条评论 2014-03-08 18:18:14 来源:99艺术网 作者:蒙德里雷

展览现场

艺术家刘鼎“三个表演”展览现场

2014年3月8日下午,Anatoly Shuravlev“伸向中国”和刘鼎“三个表演”双个展同时亮相麦勒画廊,虽然草场地艺术区不如798艺术区热闹,但是,两位艺术家的艺术盛宴还是吸引来很多艺术爱好者、收藏家、艺术家到现场参观。

艺术家刘鼎,1976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刘鼎近两年来的创作繁衍出一种他称之为“弱表演”的形式。 此次展览是艺术家在麦勒画廊北京部的第二个个展。刘鼎近两年来的创作繁衍出一种他称之为“弱表演”的形式。

刘鼎展览作品

刘鼎展览作品

此次共展出了他的三个作品:《伴随》(2012年)、《挥之不去》(2012年)和《感觉很前卫》(2013年),分别从不同角度讨论了艺术创作与经验、意识和语境的关联,以及这种关联如何在艺术创作之中被理解、描述和表达。

观众正在认真欣赏刘鼎的展览作品

观众正在认真欣赏刘鼎的展览作品

作品《伴随》呈现的是一场以刘鼎扮演的“刘先生”与另外两位策展人关于刘鼎创作的对话;在“挥之不去”里,刘鼎在展墙上挂满他所收集的各种带有美学痕迹的图像,并邀请一位艺术史学家和一位艺术家在展览现场坐下来,在有意不使用麦克风的情况下进行一次观众只能听到只言片语的有关创作与经验之间关系的讨论。对于刘鼎来说,“弱表演”不是一个需要刻意定义的媒介形式,比起表演艺术中高度象征化的人物塑造,他让自己以一个真实的创作者的身份在作品中出现,坦露自身的思考、体会甚至是局限。

艺术家朋友正在观看展览介绍

观众正在观看展览作品

刘鼎的创作多是针对我们周围和自身经验中那些似乎不言自明的局部发出声音。重新观看已有的线索和意识,无论是艺术史的、还是行业之中被不断庆祝和定义的;重新思考关联性对于艺术意味着什么,而不是将它机械地还原到艺术与现实的角力场之中。线索和关联性是他创作中互为一体的两面,他常常把自己的工作形容为一种侦探的形式:“侦探”需要置身其中,需要以“犯罪者”的角度思考,需要打破时间的权力,需要发掘的嗅觉和想象力以及承担现实的责任感。所有这些,都生动地体现出一个创作者在创作中所面临的处境和焦虑。

观众正在观看影像作品

观众正在观看影像作品

近年来,刘鼎在艺术创作、策展、出版等理论方面开展了丰富生动的实践。在中国的艺术行业中,他开启了通过思想史批判的途径来对艺术创作在历史叙述和艺术系统中的可能性进行考察,判断和反思创作与围绕创作所形成的价值观之间的关联。2014年,他将受邀参加新奥尔良双年展,也将在该双年展中继续推进对于“弱表演”的实践。

Anatoly Shuravlev为中国艺术家Ai Weiwei制作的“第三只手”

Anatoly Shuravlev为中国艺术家Ai Weiwei制作的“第三只手”

艺术家Anatoly Shuravlev 1963年出生于俄罗斯,现居住于柏林,这是他在北京的第二个展。他延续了2007年展览“中国联系”的主题。他不仅在亚克力玻璃上进行手工雕刻,对之前展览的一系列摄影作品予以了修改,也同样以中国为灵感进行创作。僧人将以黑沙创作 "曼荼罗”(又名“坛城”)的方式创作一幅约42平方米的中国地图,此外,观众也能触摸到以中国艺术家艾未未的手印为模型制作的青铜手印。

画廊工作人员正在为观众介绍Anatoly Shuravlev的作品

画廊工作人员正在为观众介绍艺术家Anatoly Shuravlev的作品

Anatoly Shuravlev试图通过青铜手印“Reach Out–Ai Weiwei 3”做一些同样不可能的事情。这样的目的并非矫柔造作,他确信艺术可以让一些事情成为现实,可以实现那些在其它语境下无法实现的事情。通过这件作品,他为一位中国艺术家制作了“第三只手”。这位中国艺术家无法离开自己的国家,但这只手却可以。观众可以通过这个手印接触这位中国艺术家,把自己的手放入手印中。

Anatoly Shuravlev作品展览现场

Anatoly Shuravlev作品展览现场

西方观众最先联想到的政治暗示在Anatoly Shuravlev这里却成为了极其次要的。相比赤裸裸的政治,他更关心的是哲学。所以,在隔壁展厅展出的大幅作品中国天地 4出自两位来自西藏的僧人之手纯属巧合。对于Anatoly Shuravlev而言,唯一重要的是,藏传佛教的信仰者可以在他们创造的“曼荼罗”(又名“坛城”)中,通过他们自己的世界观来感知它。

观众正在欣赏艺术家Anatoly Shuravlev的展览作品

观众正在欣赏艺术家Anatoly Shuravlev的展览作品

对于他们而言,曼荼罗的完成就是一场宗教仪式,其意义和呈现给观众的意义截然不同。Anatoly Shuravlev寻找的便是这种宗教语言和艺术语言之间的冲突、对立。在宗教背景里,曼荼罗一完成就要立刻毁灭。而在艺术的语境里,则恰恰相反,作品直到展览结束才会被拆解。艺术家不愿意遵守两者中的任何一种规则,在这里,曼荼罗会在整个展览中一直持续存在,随后还会被出售,但是是以另外一种形态来出售:制作作品的沙子将会被包装在袋子里出售,作为纯粹的原材料,而且将永远不会被重新散落开来。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4月20日结束。

编辑:李杨雷

0条评论 评论

0/500

验证码:
新闻
  • 新闻
  • 展览
  • 机构
  • 拍卖
  • 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