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铜卫父卣
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
王的魂魄神的时代它因王权的威仪而金光闪耀;它的文字,曾经见证千百年征战的鲜血淋漓;它的形制,映射王权的力量;对它的争夺,见证着一人功成万骨枯;对它的膜拜,是通往神灵的天路……
青铜器凝固了“王的魂魄”王的艺术,独具特色,特别是商周青铜礼器,集宗教、权力、艺术科学为一体,可为文化艺术品遗存中最令人震撼、赞欢和折服的。大商周时代上下一千五百年直至秦始皇一统天下,历经商、西周、春秋、战国,所看铜矿业和铸造业为王侯贵族所占有,青铜是权力至高无上的象征,祭祀礼器乃特命钦定予以督造。卣,更是商周时期的一种高级盛酒器。通常其形为:口椭圆、深腹、有提梁、盖雌口顶纽。古文献和吉金文中常有“秬鬯一卣”的记载,显然卣是一种特定器物,专门在祭礼盛典存纳秬鬯。商祭祀用器以酒器为中心,而酒器中以卣为稀为贵。
此卫父卣为扁圆形,通高33.9公分,梁宽24.8公分,器腹径长19.6公分,径幅15.5公分,盖口径长15.5公分、径幅11.4公分,重3620克。环颈饰以龙纹,中部饰一羊头,制作精巧。器身器盖各饰螭龙纹环绕,器身两侧中都各饰一羊头,提梁双端饰以羊面,角盘曲成圆形,别具匠心。素梁隆凸,盖无箷角,器周身无脊饰,无雷纹衬衣底,从纹饰和形态上看,没有殷末和西周早期那种纹饰图案华丽精细、形态厚重繁缛之气,从现实遗存实物来看,商中期卣数量稀少,从器型、器壁以及铸造打磨情况来看,当属晚殷以前武丁以后之物,且制作精美,巧具匠心。皮壳锈斑也是美轮美奂,入土以前已被常年摩娑酒浆润莹,故入土数千年侵食之锈不仅未损其皮,反饰其礼,出土后经百年脱尘,青绿斑斑,光泽如玉,一洗生坑之呆滞,洁拒熟坑之腻淫,显尽千年古韵,阳春白雪,可贵也。器腹内底及盖内各有铭文六字,文曰:“卫父作宝尊彝”。字体古雅精准,字底、字口、字面清晰规范,其中“卫父作宝尊彝”中“卫父”两字乃铭意作器者,商殷时期的金文文字已较成熟,器铭记载作器者祭祀对象等,直至商末的帝乙、帝辛叙事铭才显端倪。在武丁以前,礼乐制度已非常完整,用器以礼器为上、酒器为尊、乐器编绕和食器簋等已作为礼器登上大雅之堂作辅,直到纣王登鹿台赴火以后,殷礼用样为众人崇尚,这从史记中周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令修盘庚之政”中可见商殷祭祀影响,因而礼从先古,殷礼氏族名更不允脱离图形文字形态,显然此卫父卣乃侯王贵裔“作宝尊彝”之器。吉全文中以“彝”器为祭礼器,所谓礼器是专供王室诸侯以及氏族进行祭祀、燕亨或朝会、歃盟活动中举行礼仪能用,其中祭祀是礼仪活动中最具宗教巫术色彩,是占卜祭奠天地或特定祭祀对象的行为,在礼仪活动中最为神圣。故礼器中祭祀器则为当时祈求现实神灵世界的器物,为礼器之尊,单就彝字而言,是用杀鸡滴血敬奉鬼神之形象,源至祭祀,充满神秘诡异之气,卫父卣“宝尊彝”三铭则可意为“祭祀用宝器”。故“卫父作宝尊彝”可解为:“卫父造祭祀专用之宝器”也。此器通体制作精巧,形式典雅,铜色清润,青绿斑斑,光泽如玉,系天然古锈经常年摩娑而成,极为自然。更难得的是该器物为近代著名金石学家罗振玉先生旧藏,并曾著录于《三代吉金文存》。卷十三卣下。盖跋:“此器通盖高九寸二分,口径长四寸,幅二寸九分。制作精巧,形式典雅,而铭曰:“卫父作宝尊彝”彝六文字,饰以螭笼纹,铜色清润,青绿斑斑,其光泽如玉,是土中自然之古锈,可喜矣,殊提梁羊面其趣甚轻妙可爱也。
罗振玉(1866-1940)文物收藏家、金石学家、字叔言、号雪堂、松贞老人,浙江上虞人,为商周秦汉铜器与历代石刻收藏巨擘,编着宏富,为金石权威。只是无奈国运跌荡,大量国宝遗失,此器也命运多舛,流入海外,落脚扶桑,藏六观,终为国人所识,回归故里,世纪岁月沧桑,竟安然无恙,英姿依旧。今能所见,喜也!
编辑:陈荷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