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第一单元 嘉宾程昕东发言
在论坛第一单元讨论中,北京画廊协会会长程昕东先生从中国画廊业一级市场的发展状况阐述了中国艺术市场的现实与未来。
中国画廊的起步与发展
我作为画廊的从业者,一直在这个市场里,始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谈一下画廊角色的地位和重要性。
中国画廊的大概情况是这样:在90年代,中国只有三家画廊,画廊的主人身份是国外来中国的留学生,一个是瑞士人,一个是澳大利亚人,一个是美国美籍华人,没有本土的。当时中国有几百上千家画店,画店是简单的交易平台,画廊超越了一般简单的平台,扮演着文化传播、交易、输出文化角色。
第一批中国画廊的身份是什么呢?本土的画廊,像我这样的人,我们是去海外学习,从2001年开始有一些学成回来的,我从法国回去的,也有从美国回去的像长征空间,还有一些从德国回去的,这批人完成了艺术知识的学习积累,到最后发现没有本土画廊。我们就从“红小兵”直接进入了画廊的角色,我们出来创办第一批画廊,没有任何专业的系统知识,没有金融系统或者文化企业的支持,也没有好的文化政策支持,没有美术馆公共收藏(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的),也没有收藏家。
二级市场井喷 画廊集体迷失
依托于国际市场的力量,中国的第一代画廊获得了生存的条件与基础,一直到2006年苏富比拍卖,二级市场突然之间迸发出来,由于我们长期缺失艺术教育,一下子直奔二级市场,但艺术市场井喷式的发展带来中国画廊的迷失,资本进来后——也就是我们从红小兵无产者直接奔向相对有产者的时候,获得让画廊从简单的经营方式向国际性、专业性画廊迈进的可能性的时候,基础却很差,为什么?经不起2008年以后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
二级市场、艺术品投资的概念深入人心,因为2006年当代艺术市场拍到了一百万美元以上,这几年的艺术品市场,我们为什么一下成为从“零”到全球第二大艺术品市场的规模呢?很简单,我们人口多,有大量的闲钱把艺术品作为理财产品,但是这个规模和结构没有一个主动的文化消费群体的支持,是不坚固的。如果说经济衰退,被抛售的肯定又是艺术品,为什么?我们跟艺术品的关系并不是自觉的文化消费,中国画廊的发展跟西方画廊之间没法竞争。
一级市场自觉消费 稳定整个市场结构
但是随着国际化、全球化的过程,市场变得越来越国际化的时候,我们成长的可能性是有的,也就是说可以借助中国文化的力量,借助我们财富的积累,在新一代像80后进入文化消费的自觉以后,包括现在成立了国家艺术基金等等,我们就有了一种共识。
同时还有一点,中国画廊未来的发展,除了人员队伍越来越专业,还有一级市场里画廊的发展是有强大的可能性的,只有一级市场、画廊发展以后,整个市场结构才会变得更稳定,我们现在只是开始。我想这也是Artnet跟中国拍协请我作为画廊从业者来谈这个问题的原因。
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是整个市场里不同的角色,西方市场的特点是画廊有了足够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足够强大,可以跟二级市场旗鼓相当,各占市场50%,画廊、拍卖各就各位。拍卖更多是展示空间,没有培养艺术家的任务,在中国本土的特点是倒挂,二级市场依靠金融和资本,画廊依靠积累通过二级市场来完成消费,面临的问题是全球化资本直接把你消灭,没有成长的可能性。整个一级市场变得越来越薄弱,越来越没有地位,如何扮演传播者,中国画廊没找到资本、政策支持的话,未来会全被消灭,现在有170家画廊,在国际舞台上看到的只有20家。现在需要培养苗圃里的艺术家的辛勤劳动者,中国艺术市场整体的生态才会更健康、更稳定,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才有生存与发展的可能性。
版权声明:该文为99艺术网原创文章,未经同意请勿转载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违者99艺术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使用请拨打合作电话:010-51374001-807。
【编辑:赵成帅】
编辑:赵成帅